竹北的教育築夢基地 —— 專訪亮語文創

竹北的教育築夢基地:亮語文創。
劉之筠
圖片提供亮語文創
刊登時間2024-10-18
竹北有這樣一座教育築夢基地,運用獨創教育心法「教學五力」:觀察力、感思力、連結力、創造力、表達力,啟發學生的學習內在動力。 這就是亮語文創,創辦人阿亮老師和小品老師,期待成為嚮導,讓好奇心和自學力成為孩子的翅膀,帶領孩子飛向世界的舞台。

繁星點點 每個孩子都有亮點

初訪亮語,一片巨大無比的書牆映入眼簾,呼喚人們投身書海,處處可見舒適的休憩座位,像是在說「這裡永遠為你留下一個位子」。

亮語從寫作班、課後輔導團奠定基礎,2023 年創辦實人實驗教育,開辦四至六年級的全科課程。「寫作」是亮語最初為孩子打開的世界之窗,除了看見世界,亮語更成立出版社、發行刊物,築起讓孩子傳達聲音的舞臺,一路走來,不僅帶領孩子踏上許多不曾想像的地方,也為新竹留下孩子視角的地方書寫紀錄。

除了寫作,亮語更著手將教育理念擴展到各個學科,期待激發孩子學習的內在動機,鼓勵孩子「學得好」。亮語的創辦人,人稱阿亮老師和小品老師的彭瑜亮和陳品諠相信,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光。
「整座城市,都是我的學習教室,
整個世界,都是我的表演舞臺。」
——《不用獎勵的教育之道》
亮語文創創辦人阿亮老師和小品老師。

書寫的起點 亮語教育理念萌芽

聊起如何踏上教育之路,阿亮誠實地說自己並不是從小就喜愛閱讀寫作的學生,反而跟多數的孩子一樣,覺得「看很多字好麻煩、寫很多字很累」,甚至自己的爸媽還是國文老師!這樣的生命經驗,使人不禁更加好奇,是什麼原因讓他提起筆寫作?

阿亮分享,一次國中宿營結束後得繳交一篇作文,但當時總覺得心中有千言萬語想寫下來,那時老師爽快答應阿亮延遲交稿的請求,兩個星期後,阿亮寫好十幾頁的文章,老師一頁頁精批細改,偶爾在紙面上回覆「好精采!」、「你應該很難過吧。」如同以筆會友,讓當時還是國中生的阿亮驚喜不已。

時間快轉到大學,阿亮修讀語文教育學系兒童文學課程,教授開出大份量的書單,同時鼓勵學生破除兒童文學應該溫馨自然的框架,不限題材地創作給孩子閱讀的故事,阿亮在當時體會到就算是孩子,也值得自由和寬廣地認識世界。

這些場景刻印在阿亮的心中,在寫作土壤上種下名為自信心的種子,長出期待寫作的心情,理解喜愛閱讀寫作並非「天生」、「理所當然」的他,在往後的教育路途上,比誰都懂孩子「討厭」作文的心情,讓他能站在孩子的視角看世界。

在阿亮和小品的學生時代,命題式作文是寫作教育主流。大學時小品曾在作文班當助教,學生每寫完一段就要給作文班老師看過,若老師覺得不好,學生必須整段擦掉重來。「沒寫完不准回家!」小品老師認知中,作文對學生永遠是苦差事,遑論看見寫作時的笑容。

「寫作不應該是擠出來,而是要讓孩子很滿。」阿亮如此說。阿亮擔任國小老師時,別出心裁地將稀鬆平常的營養午餐時間,發展成語文練習的機會,每天輪流由四個人先品嘗菜色,然後上臺和全班分享食物的色、香、味,乃至品嘗時的比喻與聯想,像這樣在日常間穿插語文練習,一學期下來,暑假作業是邀請孩子代入《少年小樹之歌》的其中一個角色,進行段落改寫。開學時繳交作業,不僅全班所有人都準時完成,其中「字數最少」的作品也有一千五百字。

有意識地過生活,想法與感受自然從生活中長出來,「不知道要寫什麼」、「沒想法」的心情透過練習消失,不論是誰都有機會不再恐懼寫作。
 
亮語的書架有一區留給教育教養,阿亮與小品一同撰寫的《最動人的教育》也在其中。

教學五力 讓孩子發自內心地嚮往學習

亮語的核心教學理念——教學五力,透過有系統地引導,讓老師能夠循序漸進激發學生的學習內在動力。「學習動機」是所有老師與學生的共同課題,也是教育現場無可避免的大哉問,然而教學五力的發想過程,其實來自一件平凡小事。

「有沒有可能作文不是從老師出題目開始發生?」一次阿亮靈光一閃,有了這樣的想法。為了讓寫作隨時可以發生,阿亮望向手上傷痕累累的錶,回推自己會如何描寫這只錶,拆解用文字描繪手錶的過程,進而創造出從「觀察力」、「感思力」、「連結力」、「創造力」到「表達力」的教學五力。

為什麼學校需要老師?因為老師能夠啟發學生與生俱有的好奇心,帶領學生看見更寬闊的世界,教育應該陪伴學生長出翅膀,相信自身擁有的潛力與可能性。教學五力不僅幫助學生產生學習動機,對老師而言,也能為自己增強教學自信與擴展專業知識。例如介紹社會議題時,進一步邀請學生思考人權存在的應然問題,這是「感思力」,或者培養學生的媒體識讀能力,提出資訊中隱含的偏頗,這是「創造力」或「表達力」的表現。

擔任阿亮寫作營助教時,小品看見沉浸在充滿有趣事物的空間時,孩子由於發自內心想學、想寫,臉上表清充滿快樂。因而,小品後來辭掉教職,加入阿亮的團隊。從只重外力與功績,到由內而外的自發學習,不僅是小品教育之路的轉向,也是亮語文創十幾年來沒有變過的初衷。
 
透過閱讀,以及看見每位孩子亮點的教育,亮語帶領孩子豐厚自身羽翼,飛向心之所嚮。

站在孩子的視角看世界 寫作營的星空

「如果我是孩子,暑假怎麼會想要上課咧?」然而,在家長的強烈「許願」之下,阿亮發現孩子喜歡上自己的課,於是爽快地說「那就來辦吧!」

亮語寫作營將教室帶到校外,給孩子新鮮的刺激和體驗。像是第十一屆寫作營「吧哩嘓嘓叫」,孩子們來到阿亮的家鄉「新埔」,營隊事前並沒有預告將安排哪些行程,但寫作營的老師和助教們可是下足了功夫。團隊事先聯繫國寶級的剪黏師傅陳福全,請陳福全親自向孩子講解剪黏工藝的做法,然後換孩子自己動手做。孩子們拿著老虎鉗將陶片剪裁成想要的形狀,分成小隊將陶片一一貼上,合力完成負責的牆面,2017 年至今,孩子親手完成的剪黏牆面仍在原處,陪伴著來往的人車。

有了體驗和認識,孩子們提筆寫作,實際觸摸到陶片、一片片將陶片黏上牆面的畫面,激發孩子對剪黏工藝的感情,寫下「舊時記憶終不還」的詩詞,來自當時十四歲的周德栩之手。

除了民間技藝,寫作營行程融入新埔的客家開墾史, 安排開山打林的(koiˋ sanˋ daˇ na)活動,孩子攜著放入酸梅和鹹蛋黃的古早味便當,戴上手套,徒手爬上尚未闢出步道的山丘,想像孑然一身渡海的移民,面對原始蠻荒的林地,內心會有哪些萬千思緒。爬上荒山,眾人就地坐下,林間的風響著,阿亮引導寫作的聲音透過無線電傳出「各位攀爬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事情?」「哪些事情可以成為小說的素材呢?」直接而強烈的身體記憶滲入文字,孩子們振筆疾書,一時間彷彿是開墾先人的一份子:
 
「背負著來自海岸那頭的期望、盼望,那重量一步一步推著沉重的雙腳;推著,一路上了山頭,藉著微風,只盼能嗅到一息來自家鄉的味道,只盼能看到那湛藍的海岸線,乘著海風,伴著浪潮的嘩啦聲,返航……」
 ——黃伊晨 (13 歲 )

寫作營還曾去到樹杞林、內灣、關西,足跡不僅遍布大新竹地區,也延伸到其他縣市,像是苗栗、淡水。不論去到何處,不變的是寫作營作為一個開關,開啟孩子滿溢的好奇心,啟動學習和探索的渴望,用自己的雙腳和雙眼去踏查、去感受、去書寫。在樹杞林,寫作營帶孩子走進竹東軟橋社區的秀明自然農法園區(又稱「新竹自然農俱樂部」),一日的農忙,彎下腰鋤草、鬆土、採收,貼近供給每日所食的土地,當時九年級的吳珊玶這樣寫下一隻小蟲的工作日誌:
 
六足並用地推開土塊,不一會兒就出現了能容納自己的深坑。
——吳姍玶 (14 歲 )

來到淡水,寫作營老師和助教帶孩子走踏英國領事官邸、滬尾礮臺、重建街,認識地景故事。不止於承接故事,寫作營最後一天,孩子化身淡水導覽員,架式十足地拿著歷史照片、自製導覽看板,勇敢地走上街頭,大聲主動地呼喚遊客留步聽導覽。有人設計問答引導遊客身歷其境;有小隊合作為夥伴塑造氣氛;還有的隊伍邊講邊演,直接化身馬偕為病人拔牙。那一天天氣晴朗,淡水的往事充滿活力,孩子投入的臉龐,好似過去的人事物仍在身邊,故事不停延續。

寫作營的紀錄影片中,每當走訪老屋、老店、傳統手藝,老師們常高呼:「今天,我們要讓他們的故事,傳下去。」聲音召喚孩子成為故事一員,「交棒」的使命感成為寫作動力,孩子覺得自己是地方的一員,便不缺感受和想法,寫作營結束後,也將相信自己有能力靠近與走進一個地方。

《不用獎勵的教育之道》中,阿亮如此總結:「唯有對學習產生了動力,才能看見它最初迷人的樣子。」有次寫作營安排夜晚進行戶外書寫,孩子們聽著耳邊阿亮緩緩引導,以及鄉村夏夜中流水潺潺,沉澱心情進入心流狀態,接著打開 LED 書寫版開始寫作。天空中星星陪伴,地面孩子的寫作也流淌成一片星空,小品提起十幾年前的回憶仍忍不住哽咽「實在是太美了。」孩子沉浸在學習之海的樣子,正是教育最迷人的模樣。
 
寫作營帶領孩子親自體驗剪黏工藝。
 
孩子們正合力將陶片一一貼上牆面。
 
寫作營「開山打林(koiˋ sanˋ daˇ na)」的活動,歷經類比「墾荒」的攀爬挑戰,孩子們在林間席地書寫當下的感受。
 

教育帶來的永續影響力 星星在哪都能發光

如同孩子王一般,阿亮和小品帶著一群孩子,扎根土地、走進鄉里,紙筆成為翅膀,領著孩子飛向更大的世界。

亮語不只是嚮導,更以寫作推開世界的大門,「老師本身也應該是一個好的自學者。」阿亮篤定地說。 阿亮和小品秉持孩子的好創作「不可以只有我看見」的心情,給孩子一個舞臺的想法油然而生。2011 年亮語發行《亮語》,雜誌收囊寫作營的創作、孩子對校園現象的思辨、主題寫作如飲食文學等等,寫作的內容形式創意多變。刊物出版延續十年,為孩子的創作留下紀錄,也讓大眾看見超越年齡、形式及內容的文學。為了《亮語》,阿亮和小品除了教學,也擔任總編、出版發行業務,亮刊陪伴孩子成長,也見證兩人不斷前行的身影。

「永遠都不會忘記自己的名字在上頭,年紀飛快長大,成為每季的小快樂。」2020 年  12 月《亮語》熄燈號發行,孩子寫下對《亮語》的不捨,「正是亮語在我心中種下文學的種子,澆灌成長。」透過《亮語》,閱讀、寫作與編輯自然走進孩子日常,成長過程有同儕創作切磋琢磨,看世界的眼光悄悄擴大,豐厚翱翔的力氣。對於《亮語》帶來的收穫,孩子字句中滿是感激和珍惜。

《亮語》結束後,亮語成立的出版社「亮語文創」創立「詩控系列」,接棒成為孩子的發表天地。「詩控系列」是一年一度的二行詩出版計畫,寫作課上阿亮宣布詩集概念,孩子接著尋找自己有感的書寫對象,用詩句刻劃事物。例如今年甫出版的《詩控島嶼》,有孩子去綠島旅行,回來寫下〈流麻溝〉:
 
〈流麻溝〉
流放掙扎的靈魂
麻痺逐漸死去的肉體
—— 劉豫瑄(16 歲)
簡單的字句隱含深刻同理與共感,綠島曾為封鎖思想與肉體之地的氣息於文字中瀰漫。就算是平凡的日常情境,反身從心探尋,無窮盡的靈感寶庫就在其中:
 
〈打彈珠〉
童年的期望
四處碰壁
—— 童翌青(12 歲)
亮語不斷突破自我的腳步從未停下,孩子也無私地給予回應,老師和學生共同用行動世界說,生命有無限可能,我們會認真發光、認真看見。
 
《亮語》刊物出版延續十年,為孩子的創作留下紀錄,也讓大眾看見超越年齡、形式及內容的文學。

從來都不是「體制外」

「每個人都做一點點,然後得到更多。」阿亮訪談不時提起的話,或許可以成為亮語的註腳。

藏在亮語空間中的密碼,透露延續多年的用心,每年高三語文班的學生畢業後,阿亮會邀請大家寫下訊息,夾進亮語的藏書裡,或許是喜愛這本書的理由,或許是想跟同儕說的話,文字像是禮物一般,經過的足跡不會被遺忘,沒有一個孩子會被落下,如同亮語的孩子有很棒的大人陪伴著好好長大,亮語的孩子離開後,也將成長為能支持彼此的好大人。

2023 年亮語開始一場新的冒險「實人教育」,辦一間學校,在沒有充足資源的情況下,不會是大多數教育者的選擇,卻是阿亮和小品老師 10 幾年前就種下的夢。在別人眼中,實人教育是「實驗教育」、「體制外」、「教育創新」,從阿亮和小品的角度來看,他們的理念不曾改變,他們相信每位孩子都有無窮的好奇心和創造力,都有亮點,每間教室,都不該有被放棄的孩子。

新竹有這樣一間學校,踩著踏實的步伐,領著孩子用好的學習方式吸收學科內容。亮語一切努力的背後,不過來自一個樸實的夢:想給孩子一份不需要賭的教育大禮,想讓每個孩子都有發聲舞臺。
 
「詩控系列」出版計畫,目前已經發行四冊。分別是《詩控城市》、《詩控餐桌》、《詩控動物園》、《詩控島嶼》。

拆解教學五力 世界無限放大

小至寫一篇文章,大至班級經營,阿亮的「教學五力」從孩子的角度出發,運用「五力」陪伴形形色色的孩子創作和學習,更啟發許許多多的第一線教育工作者。
(改寫自彭瑜亮《不用獎勵的教育之道》)
 
觀察力:最原始的能力與慾望
觀察力的關鍵在於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從日常生活出發,邀請孩子一同對某事好奇,就是引起觀察的第一步。觀察力可以培養,不只是視覺,五感都是體會和深刻觀察世界的好夥伴。有了想要探索的心,便能進到下一步的推測探索,啟動學習內在動力。
感思力:感性與理性的綜合運用
有了想要探究的事物,引導孩子對觀察對象產生感受和思考,就是「感思力」登場之時。亮語認為理性與感性同等重要,妥善運用兩者,就有開始和萬事萬物之間連結的可能。
連結力:從日常生活開花結果
讓孩子認為「跟自己相關!」,除了想要觀察、有了感受和思考,透過體驗或想像,帶領孩子進入生活所及的脈絡裡,感受到自己是其中一份子,這便是「連結力」。
創造力:打造個人的價值觀
將透過觀察力、感思力和連結力獲得的素材進行組織結合,創造出新的可能,便需要「創造力」的加入,創造力強調組織創造的過程,是幫助孩子內化學習、建立認知與價值的關鍵。
表達力:學以致「用」
讓孩子有表達的機會,將自己的想法用多元的形式傳遞出去。像是花時間認識一個地方,把感受與學習到的內容轉化為導覽行程,擔任導覽員帶親友甚至遊客走讀。表達力的訓練,將建立孩子的信心,培養孩子自學的能力。
阿亮老師撰寫的《不用獎勵的教育之道》一書深入淺出介紹「教學五力」,並落實於亮語和實人教育的教學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