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
專題特輯
新刊上市
當期特輯
美食
早午餐
咖啡廳
傳統小吃
飲品
蔬食
風格料理
生活
新竹事
好物
旅遊
藝文
觀點
歷史
舊城區
鐵道
老屋
客家
地方信仰
眷村
人物
展演
最新活動
展覽
新竹伴手
人物
Person
社會創新為基底的地方記錄與轉譯:專訪香港“創不同”學院
香港的“創不同”學院成立於 2012 年,設計多元且扣緊當地社區主題的社會創新課程,推廣創新思維,同時記錄香港,激發地方能量。這幾年團隊深入「將軍澳」這個新市鎮,與居民一起書寫地方故事。面對近年香港社會的變動,“創不同”學院將繼續相信創新教育的力量,以開放柔軟的心思考與面對未來。
30 年前怎麼做刊物?傳奇地方誌《新竹風》(下)
30 年多年前甫解嚴不久,新竹出現一份承載濃烈的人文和在地關懷的雜誌:《新竹風》。關於30 年前怎麼做刊物?前輩們身處什麼樣的時代?當時《新竹風》的議題時至今日又有了哪些變與不變?透過前輩講座的現身說法,和編輯的梳理分析,本文不藏私一次告訴你! 《新竹風》停刊後,前輩們也持續投入政治、環境、歷史文資等多元領域,以身作則地告訴我們:只要行動,就有希望!
30 年前怎麼做刊物?傳奇地方誌《新竹風》(上)
30 年多年前甫解嚴不久,新竹出現一份承載濃烈的人文和在地關懷的雜誌:《新竹風》。關於30 年前怎麼做刊物?前輩們身處什麼樣的時代?當時《新竹風》關心的議題,時至今日有了哪些變與不變?透過前輩講座的現身說法,和編輯的梳理分析,本文不藏私一次告訴你!
讓雜誌成為檳城的雙眼——專訪馬來西亞《城視報》
《城視報》的刊物精神「關注喬治市的生活與文化」十年如一,招牌的字體特色、娘惹文化、旅社街屋,收納於一本本的《城視報》,造訪馬來西亞檳城時,別忘了讓《城視報》成為你的城市嚮導!
竹北的教育築夢基地 —— 專訪亮語文創
竹北有這樣一座教育築夢基地,運用獨創教育心法「教學五力」:觀察力、感思力、連結力、創造力、表達力,啟發學生的學習內在動力。 這就是亮語文創,創辦人阿亮老師和小品老師,期待成為嚮導,讓好奇心和自學力成為孩子的翅膀,帶領孩子飛向世界的舞台。
新竹科學園區生活圈裡,給孩子的獨立書店 —— 專訪筆耕小書店
從兒童和青少年寫作坊起家,因為想要提供孩子良好的閱讀環境,盧翊和蔡文力成立竹科生活圈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獨立書店:筆耕小書店。 筆耕小書店和筆耕寫作坊相輔相成,融合盧翊的教育現場經驗,以及蔡文力在友善書業合作社的經歷,超過五周年來,陪伴孩子長出人文素養和閱讀寫作力,也深耕社區,提供家長、孩子跟長輩看書、聊天的好所在。
匯聚臺灣職人工藝的玻璃尖鋼筆工作室 —— 專訪森作所
森作所,一間新竹在地玻璃尖鋼筆工作室,創辦人楊森尋遍全臺各地職人,從筆身、筆盒到包裝,結合頂尖工藝,打造獨一無二的玻璃尖鋼筆,為在地玻璃產業找到嶄新價值。 未來,森作所將繼續以新竹的玻璃產業和精密機械技術作為錨點,結合其他地方的文化元素,創造更多鋼筆的可能性。
文具環繞的日常,新竹質感選物店 —— 專訪嗨賴文具工作室
提起新竹的質感選物店,嗨賴工作室肯定榜上有名。嗨賴店主靜香,二十七歲離開竹科工程師工作,投入文具選品領域。 懷抱對文具的熱愛和心意,嗨賴邁入五週年,想知道更多嗨賴的故事?跟著本期《貢丸湯 》,讓嗨賴用文具點亮你的每一天。
見證日式佛像外銷奇蹟的新竹如勝企業——專訪佛像工藝師陳慧芬
新竹曾是佛像大量外銷的重要基地,甚至領先半導體三十年!西元1960至1990年代是新竹創下佛像外銷奇蹟的黃金時期,當時作為上游貿易商的如勝企業,由知名佛像工藝師陳如鯉先生創立,為少數經營至今依然著重於佛像外銷業務的企業,現今由陳慧芬女士與陳銘真女士繼承父親陳如鯉先生對工藝美術的執著,不僅持續研發佛像工藝技術,同時發展佛教彩繪。想知道新竹當年佛像雕刻產業的輝煌史嗎?快跟著我們認識新竹如勝企業的發展故事吧!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