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家屋到旅宿
或者山旅的前身,是姜源秀老師為家人所建的住所。一樓保留當年使用的大圓木桌,這裡曾是全家團聚的所在,如今也成為旅人探索地方的起點。或者山旅設有六間房間,分別是田水、天光、濛煙、金秋、月泉、山嵐,以北埔的自然風景作為設計意象;不對稱的房型,模擬北埔在拓墾時代為防禦而生的蜿蜒巷弄,不僅貼合北埔的發展歷史脈絡,也延續與山共生的精神。室內選用自然原始的塗料和建材,也有專為旅客精選的書籍,讓來到此地的旅客,能夠放鬆身心,將五感交給山旅。
山旅團隊由四位成員組成,各司其職卻又彼此照應——睿軒是返鄉青年,負責網站與社群,也以鏡頭記錄旅宿日常光景。欣芸是在地人,也是一位媽媽,結合過去餐飲經驗,設計專屬或者山旅的茶點與早餐,讓北埔的風土成為舌尖上的記憶。來自臺中的鑫哥,退休後來到北埔,他擅長說故事,開發老街以外、適合各種年齡層的導覽路線,帶旅人深入北埔的巷弄之間。而店長阿班原本是臺北人,曾在花蓮經營民宿,因緣際會來到北埔,如今負責或者山旅的營運統籌。
「以或者這個品牌來說,在新竹舊城區有或者風旅,在北埔有或者山旅,但我們不是複製彼此的經驗,而是透過在地方蒐集到的素材,打造專屬或者山旅的體驗。」對團隊而言,他們仍在尋找或者山旅的各種可能性──任何有趣的事情,都有可能在這裡發生。

或者山旅像一處藏著舊夢的居所,靜靜等待旅人前來敲門。

「山嵐」房發揮巧思,融合泥土與自然礦石為塗料重新改造,轉譯山間雲霧的意象為空間語彙。
設計緩慢的體驗
在今年度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戀戀山海廊帶文化特色計畫」中,或者團隊提出「入境北埔──緩緩製、緩緩食、緩緩遊、緩緩宿」等一系列的主題活動,可以看出或者山旅希望在旅宿體驗上,結合北埔當地的自然地景與生活文化,讓旅宿不只是「住宿」,而成為一場地方的深度探索。像是,近期他們與南外社區的蝴蝶村合作,將長者栽種的蜜源植物製成花草茶與沐浴包,同時也攜手龍瑛宗文學館,以作家筆下的植物意象,設計手作體驗。「我們將這些看似不同領域的素材,串成一個旅行路徑,讓大家發現,原來到北埔除了逛老街,還可以做這些事情。」
北埔的店家大多下午五點過後打烊,那晚上在北埔能做什麼呢?團隊為此舉辦了夜觀活動,帶大家去探索北埔的夜晚。就連從小在北埔長大的睿軒也說,「這是我第一次在秀巒山上看到貓頭鷹,因為平常晚上不太會來山上。如果不是這次夜觀活動,我不會知道離我們生活這麼近的地方就有貓頭鷹,連星星也看得非常清楚。」
團隊不約而同分享印象最深刻的活動是藍染體驗:「藍染很需要時間染和乾,我們第一次嘗試沒有太多經驗,無法等它自然乾,只好人工吹乾,原本要自己縫布包,但來不及就用車的。」
「因此第二次我們把活動時間調整成兩天一夜,第一天染,等待時間可以認識染材植物,第二天乾了,再來縫布包。」阿班說,將體驗時間拉長,大家可以慢慢邊聊天邊做手工,也可以掌握自己的步調,不一定要在活動當下就做完。這些一起相處的當下、一起緩下來的時間,是他們更想讓旅客在這裡體驗到的。
或者山旅以多元的體驗遊程,讓住客、旅人沐浴在在地文化裡。(圖片提供/或者山旅)
融入地方,與地方相遇
除了提供旅人的體驗和活動,或者山旅也重視與在地居民的互動。睿軒認為,北埔是保留許多客家氣息的小鎮,不僅是古蹟和文化,就連語言也是,「在北埔,你講中文和講客語,待遇會很不一樣。那個距離感,他們不會表達得很明顯,但你會感受得到。」「我們很常去跟附近鄰居聊天,」阿班熱情地分享,像是合作的藍染老師、常採桑葚給他們的黎芳雄老師、會騎腳踏車來串門子的在地攝影師葉裁老師等,這些在地居民從籌備期間便不吝給予幫助和力量,已經成為山旅不可或缺的在地夥伴。
「我們直到最近才發現,山旅的隔壁有一座木材行,和老闆聊天才知道,這座木材行的故事簡直是北埔林業的縮影,原本都不曉得。」
一直以來,或者秉持著「讓旅行者憧憬、讓在地人驕傲」的精神。團隊也相信,北埔還有更多尚未被挖掘的素材和記憶,值得緩緩探索。他們期待大家來到北埔體驗這些風景,更歡迎大家隨時來山旅坐坐,聊著聊著,或許就能聊出更多故事。

客語「過家尞」是串門子聊大小事的意思,山旅團隊也善用空間,邀請大家來串門子,不定時舉辦各式地方深度探索活動,邀請旅人走進在地、讓在地親近山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