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苔目為傳統客家人在從事農事後的甜點,在田裡忙活了一天,來一碗冰冰涼涼的米苔目冰,不但撫慰身體的勞累,也撫平心口上的毛邊。若將米苔目拌入青菜、肉燥等製成鹹食,也令人食指大動。在竹東中央市場屹立約六十年的攤商「李記米苔目」,一家子餵飽了來來往往的竹東人,也在顧客們心底刻下了難以忘懷的回憶。
李記米苔目:屹立竹東六十年的客家老味道
藍底白字、眨著大眼睛微笑著的童趣米苔目圖像,看似現代感十足的「李記米苔目」招牌,品牌已傳承超過半世紀。李記米苔目的故事,得由創辦者李阿春先生的故事開始娓娓道起。從中央市場聚落附近的一個小小攤位開始,李阿春先生起初販售的餐點只有米苔目冰,最初該地甚至還不算是「市場」,僅有三三兩兩的攤位聚集於此。隨著市場漸漸成形,源源不絕的來客為當地增添買氣,而李阿春先生的營業狀況也越來越穩定,一轉眼就是二十年。
最初,米苔目得由手工操作石磨製作,一天約莫只能產出七、八十斤的數量。自 1965 年起,臺灣經濟逐漸好轉、工業建設加速成長,對外貿易開始蓬勃發展,李記米苔目也於此時引進工業化設備,大大提升產能。
李記米苔目第二代負責人李昌金先生,眼角彎彎地笑著說:「在農業時代,約七、八月要收割稻米的時候,我們客家人會有一種習慣是『換工』,大家互相幫忙,我父輩以前是自己製作米苔目,在割稻以後給幫助我們的壯丁一起吃。」「不過隨後,因為自家有在販售米苔目,加上我們引進了半自動化的機器,因此在這附近割稻的人,為了節省時間會來跟我們購買,逐漸地形成一種風氣。」李昌金先生分享,每到夏天時,客家人一定都要吃一碗米苔目冰,不僅清涼消暑,也隱含著互助、回饋的精神。(閱讀更多:台北人眼中的竹東 白煙下的純樸與客家風情,細細品味聲音與味道的不同)
緊抓竹東人的胃,多變的米苔目料理
身為竹東最大的米苔目製造商,被問及是否天天吃米苔目時,李昌金老闆哈哈大笑:「我們當然不可能每天三餐吃米苔目呀!但是做生意的時候,我們幾乎每天都會吃上一碗米苔目冰唷!」添加綠豆、粉圓、粉條的米苔目冰在李昌金老闆一家人與竹東熟客們的心中,有著不可輕易替代的地位!老闆更自豪地說,在過去的客家義民祭,周遭的廟宇都會向他的父親李阿春先生訂購約兩千斤數量的米苔目;在農曆八月三號灶王爺生日時,也會向他們訂購大量的米苔目回饋信徒,年復一年。(閱讀更多:好像抓住心一樣討人開心的東西,阿嬤的手藝 農忙小吃:或甜或鹹的米篩目)最初,李記米苔目由販售米苔目冰開始,那麼,炒米苔目這一個當今熱門品項,是從何而來的呢?李昌金先生分享,由他母親李古春杏開始嘗試炒米苔目,然而一開始客群的接受度尚未提升,因此炒米苔目在攤位上出現一、兩年後就黯然消逝,改為先專注於製作米苔目冰,到了他這一代才重新調整販售品項。早期冬季時,他們也嘗試過販售蘿蔔糕且大獲好評,盛況時約莫可以販售到一千多斤!
是什麼祕訣,讓李記米苔目緊緊抓住竹東人的胃呢?答案是製作米苔目的「米」,講究的李昌金老闆告訴採訪團隊:「我們製作米苔目使用在來米,但是不能用新的在來米,必須使用舊(至少隔年)的在來米。」李昌金老闆不厭其煩地一一說明,新米因為煮出來的水分多,會導致米苔目變軟,而舊米煮出來的水分較少,能讓米苔目在口感上更為 Q 彈。看似簡單的原理,卻是李家以職人精神,精準掌握每批原料狀態,反覆試驗出來的結果。
第三代接棒!堅持「做好米苔目」的職人精神
目前的李記米苔目製作方式由半人工、半機械式的方式進行,也因為疫情的因素,他與兒子李俊憲先生、女兒李翊霆小姐會先在家中備好米苔目,再各自載送到店家中。李昌金老闆期待著,未來能朝向完全的自動化發展,讓米苔目的製作更加便利、省時、提高產能。得益於工業化所帶來的便利,一家子以往要從凌晨四點天還沒亮時就得起床開始備料,現在則能把時間稍晚往後延至五點多起床備料。經營米苔目生意的生活十分緊湊,店鋪準時在六點半開張、約中午十二點半販售完當日米苔目。手腳快速的職人們讓攝影團隊措手不及,李昌金老闆笑著說:「做生意的,如果速度不快,怎麼能賺到錢呢?」從每一個細節,包含工作空間乾淨整潔度、原料的選用等,李記米苔目毫不馬虎。縱使工作繁重,他們也不忘親切地招呼客人。不管是在地店家不約而同選用他們家的米苔目原料,到好幾位美食部落客前往用餐報導,李記米苔目穩紮穩打、聲名遠播,過程中也展現十足職人精神。劇場國寶李國修先生曾說︰「一生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圓滿了」想必對於李昌金老闆來說,他的目標無他,就是「做好米苔目」。
現在,李記米苔目由第三代李俊憲先生、李翊霆小姐接棒,他們承襲父親的記憶與技藝,持續發揚光大的同時也展開新的嘗試與挑戰。
炒米苔目上桌!製作過程大公開
來碗冰涼的米苔目冰!製作過程大公開
新竹縣竹東鎮仁愛路312號
週一 8:00-14:00
週二至週日 6:30-12:30
週一 8:00-14:00
週二至週日 6:30-12:30
本文出自:
《貢丸湯》Vol.28〈好好吃早餐〉
《貢丸湯》Vol.28〈好好吃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