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產業到觀光-新竹縣客家古道紀行

董昱
董昱
刊登時間2024-08-06

如果要在新竹的客家村落的地景尋找一個意象,丘陵之間的漫漫古道可以說是首選之一。作為漢人移民的重要族群,客家族群的遷徙因為時間較晚、再加上清朝時期與閩南族群械鬥失利,因此大多選擇在地勢較差的丘陵地區開墾。在這樣的條件下,翻越山丘之間的「古道」便成為客家村落間重要的交通聯繫。時至今日,這些古道雖然失去交通上的功能,卻也在觀光產業的興起之下,成為新興的地方資源,帶領人們看見客家村的昔日光景與硬頸精神。
 

客家聚落的社會地景


「古道」一詞的含義其實相當廣泛,從運送物資的補給路線、深山地區日本政府用以鎮壓原住民的理番道路、到登山健行的旅遊小徑,只要是先民經常活動的路線,至今都以「古道」的形式被認識。事實上,台灣許多重要的省道道路,過去也是先民大量使用的交通動線;像是著名的臺三線、北橫公路,其實都早在道路出現以前,就已經是重要的幹道。唯有那些尚未被現代交通整合的山區小徑,至今才會被賦予「古道」之名,以觀光休憩的形式重新為人們使用。

在以丘陵為主要地形的新竹縣,古道是客家聚落之間重要的交通聯繫。在清朝時代,這些古道大多除了用以運送物資之外,也成為村與村之間聯合抵抗「外敵」的重要道路。在柏油路面的科技發明之前,這些古道主要供人力、獸力使用,大部份古道的寬度通常保持在可以讓兩台牛車會車的寬度;只有在一些高山、坡度較陡的地區,才會出現寬度較為狹窄的道路。隨著行政區的改變,傳統客家村落的邊界和位置也大不如前,再加上新興交通工具的出現,許多本來丘陵之間的古道逐漸沒落,轉型成為觀光景點。
 
從三段崎古道可俯視頭前溪畔田園景色
 

南坪古道——原漢雜揉的多元文化


位於新竹內灣的「南坪古道」,反映了新竹客家聚落的另外一種樣態。由於居住於丘陵地區,客家聚落與原住民部落之間充滿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像是橫山地區的內灣,過去就是客家族群和原住民從事貿易和物資交換的地方;內灣住民的野薑花粽,其實就是將客家人平時食用的粽子、以及當地泰雅族部落以野薑花作為調味料的習慣,兩者加以結合的結果。在這裏,文化的融合與雜揉,同時為客家與原民文化增添不少有趣的敘事和觀點。

南坪古道也是這樣一條特別的道路。原本是馬胎部落對外聯繫的道路,在客家族群來到此地之後,則成為兼具交通和水利功能的山中古道。這條道路連結內灣南坪與尖石鄉義興村,成為早期原漢交流的重要路線之一。在內灣成為熱門觀光景點之後,南坪古道的前段鋪上了木棧道,成為春夏之交的熱門賞螢景點。過了中間的觀景台之後,才會看見古道較為原始的樣貌。古道穿越頭前溪上游油羅溪的溪谷,沁涼之餘還能看見斷橋遺址,讓人在自然的旖麗風光中,懷想早期先民之間的合作與衝突。
 
從南坪古道眺望遠方景色
(下列四圖:南坪古道一景)
 
(下列四圖:頭前溪上游油羅溪的溪谷流水)
 
 
穿越頭前溪上游油羅溪的溪谷,可見斷橋遺址


三段崎古道—— 百年客家的思古幽情


三段崎古道位於芎林鄉與新埔鄉之間,是一條橫跨犁頭山支脈「石頭坑山」的小型古道。根據地方文史工作者的調查,這條道路大約形成於清朝道光年間,是當時芎林山下村的農民,將當地盛產的「柑橘」運送到新埔的重要路線。三段崎的名稱由來有許多說法,最主流的說法是,因為整段古道由三段鵝卵石鋪排的階梯而成,「崎」在客語中又有斜坡、山丘的意思,因而得名。直到今天,三段崎古道雖然只剩下其中的「第二段」仍保留當初的鵝卵石,但整體來說仍然是新竹地區保存完整的百年小徑。

除了鵝卵石的古徑之外,三段崎古道沿線還有許多有趣的景點。像是石頭坑山的三角點、位於芎林端興建的觀景台、還有犁頭山溪的支流沿線,都為平凡的健行之路增添了許多驚喜。古道沿途多為樹林和竹林遮蔽,再加上潺潺流水聲,即使在炎夏前往也不覺得炎熱。新建的觀景台可以讓人飽覽竹北、芎林、甚至新竹市的天際線,不論晨昏都可說是美不勝收。

原三段崎古道全線約四公里,頭尾兩端一公里處皆已經為水泥產業道路取代,保存完整的古道約剩下兩公里,來回只需一小時即可完成健行。雖然長度不長,但必須垂直爬升約一百多公尺,夏天前往時必須留意體力和水分補充。是週末午後輕旅行的首選之地。

這些丘陵地區的客家古道,不僅是假日休閒的好去處,也是見證先民生活的社會史料。一起來到竹縣的古道之中,享受山林與思古幽情的夏日交織。
 
丘陵地區的客家古道,瀰漫山林與思古幽情的夏日交織

本篇文章出自:《貢丸湯》Vol.18〈風城移動物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