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式宗教百花齊放的臺灣,宮廟文化是一道獨特的風景,吸引著眾多信眾和遊客前往一探究竟。這些廟宇或宏偉、或小巧不起眼,它們背後藏著怎樣的歷史故事和神秘儀式呢?生長於新竹的設計師阿豪,對於新竹的各大宮廟文化與活動如數家珍,比如竹蓮寺的七夕成年禮、還有新竹的都城隍廟是臺灣少數會在鬼門開時節舉辦神明出巡活動的廟宇,都城隍爺「奉旨遶境賑孤」也是新竹人的廟會大事。他更將自己的興趣和專業融入宮廟文化,並創立「廟會咖」這個品牌社群,希望能將臺灣信仰文化的美好推廣給更多人知道。

廟會咖的起點:從接觸宮廟文化到參加廟會活動
「小時候就常常跟媽媽去佛堂念經。」阿豪回憶起他對宮廟文化的初次接觸。「那時候是一些比較靜的活動,像是打坐啊、念經禮佛,長大後,開始自己到處看看,發現臺灣有好多精彩熱鬧的活動與看點,舉凡神明遶境、陣頭風采、帥氣的神將等等,就開始越來越喜愛臺灣的廟會活動了。」
從媽祖遶境進香開始,阿豪徒步跟隨媽祖走遍大街小巷,感受每一個地方的人情味,一場場廟會活動下來,參與宮廟文化成為日常,對阿豪而言,喜歡跑廟會就如同有人喜歡跑咖啡廳一樣自然。對他來說,宮廟活動不僅僅是一種信仰和文化體驗,仔細探究其中的文化脈絡與歷史意涵,也讓阿豪更加感受到自己與文化的連結,「為什麼會有這些廟會?其實都一定有它的意義的。」信仰緊扣著在地人們的生活脈動,漸漸地長出屬於各地的宮廟文化,「文化」從人與地方的存在隨時間積累而形成,於是阿豪決定用自身擅長的設計和攝影來述說這當中的每一個溫暖故事。
隨著一次又一次的實踐,信仰給予阿豪許多力量和方向。「我覺得說很多事情還是要靠努力,至於運氣和機會,就可以用靠神明的力量去加持。」在廟裡,常常見到老人家祈求神明保佑一家人,擲筊、求籤,等待神明的旨意,「很多人會覺得這是迷信,但其實透過求神拜佛得到一些心靈上的慰藉,也會更有信心地面對人生許多事情。」他說道。
不僅僅滿足於「跑廟」,阿豪將信仰與自己的設計專長相結合,從經營個人帳號開始,五千人追蹤時,阿豪設計了第一款廟會咖電繡鑰匙圈回饋粉絲,沒想到反應比想像中的還熱烈。隨著想用設計和攝影讓更多人看見宮廟文化美好的心情越來越強烈,2021 年「廟會咖」品牌誕生了。「為了神明的事,每個人都好認真努力的前進,儘管時代變遷、科技發展,我們都是好好珍惜廟會、傳承廟會的廟會咖!」社群上的第一篇貼文這樣說。
「為了神明的事,每個人都好認真努力的前進,儘管時代變遷、科技發展,我們都是好好珍惜廟會、傳承廟會的廟會咖!」——節錄自阿豪於「廟會咖」社群上的第一篇貼文

介入傳統宮廟的現代創意,用設計與攝影傳承信仰
阿豪分析,長久以來宮廟活動因為疏於行銷宣傳,難以向外推廣,久而久之,信徒逐漸老年化,許多人在不了解的情況下,擅自對宮廟貼上了髒亂、吵雜的負面標籤。「可是這些文化有很都是流傳上百年,甚至比你阿公阿媽年紀還要大,它其實就是一個流傳了很久的文化呀。」願意靠近才有機會傳承。透過廟會咖,阿豪開始協助宮廟製作相關文創商品、社群貼文、宣傳影片,例如新竹都城隍廟的活動視覺、竹蓮寺的活動影片紀錄等,就是希望能用更多新的媒體、社群讓更多人對宮廟產生好奇心,進而前來了解其中的文化價值,「所謂的傳承嘛,就是一代接一代,你待久了,會慢慢了解背後的故事,加深文化的脈絡,你就會知道為什麼要熱鬧、知道每一場神明遶境、法會是為何而辦,知道人們為何開心大笑、為何激動流淚,阿豪知道,唯有讓人願意前來參與其中,宮廟文化的傳承才有開始的可能。而要做一間宮廟設計並不容易,先是資料蒐集,梳理這場活動的背景故事,「它的淵源是什麼? 它想要表達的情感是什麼? 是感動的呢? 還是祈福的呢? 每場可能都是不太一樣的感受。」
骨架確定後,緊接著必須與廟方溝通活動的目的與色調風格,過程往往需要投入許多心力來回確認,「神明祂們會比較要求,比如眼神的繪製,有時候可能會改幾十次的眼神。」一個眼神,一個顏色,處處都是拉扯,當現代設計進到傳統宮廟的場域,符合我們設計師的美學的同時,仍需要尊重傳統的聲音,「在現代與傳統中取得平衡,做出大家都可以接受的狀態就是最好的!」傳統與創新的結合帶給阿豪挑戰,卻也讓他學會捕捉每場宮廟活動中最核心的精神,放進設計與攝影中,持續向大家訴說其中的美好。
回到活動本身,平衡仍然是關鍵。以廟會中時常燃放的煙火為例,為配合現代人的生活作息,政府規定晚上十點以後不能施放,但在這之前還是可以遵循傳統,現在社會與傳統文化因此有了共存的可能,「幾百年前,他們也是這樣子熱鬧過來的,環境、噪音的汙染一定會有,可是就是為了展現宮廟文化的熱鬧,但我覺得這些事它一定有解決方案。」意識到平衡的重要,廟會咖也能成為其中一座橋樑,一件件恰到好處的宮廟設計在阿豪手中誕生,隨著這些設計作品與影像紀錄,看到了現代與傳統的交會。
阿豪也分享,印象最深刻的一場現代與傳統結合案例是在彰化南瑤宮演出的情境歌仔戲《林默娘掛帥貳部曲– 笨港進香》,該劇將歌仔戲這項傳統文化與新的載體結合,演出「3D 環場歌仔戲」,宮廟瞬間變成演員們的大型舞台,演員穿梭在廟門與各殿。事前的籌備、劇本排戲、身段設計、音樂設計、燈光音響、服裝設定等等,都是一群年輕人一步步努力打造而成,最後還出版了紀錄片、成果影像專書等。




熱鬧廟會的背後,全是信眾們的真心誠意
「那種對神明的執著、虔誠不變的心,或廟會裡大家很多的人情溫暖。」說到宮廟文化最讓人著迷的部分,阿豪毫不猶豫地說是信眾那團結凝聚的心。每年的北港媽祖遶境,許多遊子都會在媽祖生日當天返鄉北港,這是北港人說的小過年!家家戶戶一起團聚吃飯、湊熱鬧,參與媽祖生、祈求平安。廟會不只是一種歷史信仰,更連接起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今年阿豪再次登上了北港藝閣車,這是每年北港迎媽祖最盛大的活動之一,電動花車結合民俗故事角色的真人藝閣扮演,阿豪從籌備藝閣車上的結緣品到最後登上藝閣車,過程中與大家一同完成這場盛事,他也再次從這場活動中帶回了滿滿的感動。一場場的廟會活動編織出阿豪的生活,從中他也認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夥伴和熱情親切的長輩,所有人齊心為了神明事而努力,「在這裡你能感受到那種很緊密的心跟心的連結,我覺得那是最幸福的時候。」要說有什麼收穫?對他來說,這股單純的力量就是最大的收穫,「這在網路快速的時代真的很難能可貴。」阿豪眼中洋溢著滿滿的珍惜。

發揚臺灣宮廟文化,從走進廟會開始
有神明,也要有人,「我覺得臺灣的宮廟文化值得更多人來參與,很多人年輕人會去國外旅遊欣賞別人的文化,像日本的神社啊,泰國的潑水節,那我們臺灣自己的文化呢?」阿豪分享,雖然活動還是有區分參與的難易度高低,例如一些較為禁忌的祭儀,一般人較難接近,但仍有許多能夠輕鬆參與的活動,比如媽祖遶境進香、宮廟的法會志工服務或是他自己前陣子才剛參與過的北港藝閣車,都相當熱鬧有趣,也能很直接地感受到廟會裡的真誠與熱情。「大家可以先試試看參加這些盛事,感受熱鬧、去探討其背後的故事。」傳統不再只是長輩們的事情,一步一步,阿豪踏著無比踏實的腳步,走出廟會青年自己的路。「廟會咖」商品一字排開,吊飾、掛畫、T 恤、出版品...... 未來也將會有更多的新計劃展開。推廣臺灣廟會文化成為使命,無論透過設計、攝影,還是社群,阿豪努力縫合現代與傳統文化間的每一個隙縫,「我覺得裡面真的有太多美好的事想讓大家知道了!」阿豪的眼神中透著光興奮地說。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