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中看見平溪: 專訪「嘻哈平溪」吳明賢

平溪風景。(圖片授權/Shutterstock,攝影/twabian)
林冠旻
攝影林冠旻
刊登時間2025-11-13
吳明賢因母親病重返鄉,從導覽志工起步,創辦粉專「嘻哈平溪」,以導覽與故事連結人與地方,成為平溪地方創生代表。他以情感認同凝聚社群,推動友善天燈與YouTube頻道,讓更多人看見平溪的希望。
運用將近十五年的返鄉經驗,吳明賢以在地人的眼光創辦臉書專頁「嘻哈平溪」,在自媒體泡沫化的時代一舉突破萬人追蹤,用生動導覽說出平溪故事,更感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與重要的外賓,成為臺灣地方創生的代表人物之一。

然而,吳明賢坦言,返鄉的起點並不是為了地方,而是「為了家」。2011年,因為母親生病,原本任職於金融業的他毅然選擇留職停薪,只為陪伴媽媽就醫。吳明賢回想:「一開始根本不敢說已經離職,只是假日回家陪著、陪著,直到某天週一還沒出門,媽媽才發現有異。」

這段期間,他開始擔任博物館導覽志工,某次與一同導覽的搭檔閒聊,問起一年中最快樂的事,對方竟回答「是某齣八點檔角色被打的時候」,讓他意識到:「我們的導覽,是不是太無聊了?」於是他著手挖掘地方記憶,把村落與職人的故事編入導覽,自2014年起成為導覽培訓員,讓平溪的靈魂不再只是背景,而成為主角。
 

見過面才能加入的粉專「嘻哈平溪」

雖然吳明賢是為了「家」而回到平溪,但什麼才算是家?又該如何認定、如何認同?他分享道,平溪長年面臨人口外流的困境,即使觀光產業興盛、遊客絡繹不絕,實際設籍於此的人卻不多。老街上的多數店家也多是每日通勤前來營業,「去年十月我兒子出生時,他可是平溪當年第一位新生兒!」他笑著說。

吳明賢認為,各地的人口結構與產業模式各異,地方創生應以地方認同為核心——但認同不該僅侷限於是不是本地人、是否在此出生、戶籍是否落在這裡。只要是真心投入、用力生活的人,就算一開始互不相識,也會因為一起工作、生活而慢慢建立關係。從打球、聊天到打牌,逐漸產生連結,進而在意彼此、關心地方,像家人一樣。「家的概念會不斷擴大!」他這麼說。

也正是建立在這份「情感認同」的基礎上,吳明賢注意到:許多參加導覽的人,在聽完他的分享後,也開始關心起平溪。於是,在2019年,有位參與賞螢導覽的遊客建議他成立粉絲專頁,「嘻哈平溪」就此誕生。他解釋,這個粉專的初衷並非為了行銷或追求流量,而是希望凝聚關心平溪的力量、延續導覽中的人際連結。延續他導覽時自然親切的風格,粉專只開放給曾實際見過面、參與過導覽的朋友加入,歷年下來,逐漸累積出一群黏著度高、互動頻繁的核心受眾。
 
創辦「嘻哈平溪」的吳明賢與甫出生的兒子。
 

陪伴平溪走過疫情,在希望中看見平溪

走進平日午後的平溪,天燈緩緩升空,伴隨著火車鳴笛聲響起、提醒遊客讓道的聲音。雖然天氣微陰,仍不乏在十分老街放天燈的觀光客。吳明賢笑著說:「下午三點後人會更多,韓國遊客都喜歡傍晚才進來!」

沿著老街一段段走過,吳明賢帶著我們穿越時光軸,從平溪礦業的沒落、觀光產業的興起,再到2020年起面對COVID-19疫情的衝擊。儘管歷經風雨,十分老街不僅未曾凋零,反而由一條街的熱鬧,逐步延伸到後街、逐漸形成完整商圈。這樣的發展背後,離不開他多年來的默默投入。

「地方創生有很多做法,但我選擇用比較快的方式切入。」吳明賢坦言,雖然常被歸類為社區營造或地方創生的一環,也曾提案、獲獎,但他自嘲道,自己在這條路上其實還是個「生手」。尤其在早期夥伴尚未加入前,幾乎所有行政、營運事務都得一肩扛起。「唉唷,訪視老師好幾年都叫我做『社會影響力評估』,我是真的聽不懂啦!」吳明賢邊笑邊說,語氣中透著無奈,也流露真性情。

吳明賢並非傳統地方工作者的「科班出身」,但過去在職場的經歷,讓他對企業合作相對熟悉。他分享,像是昇恆昌就曾將他的導覽內容設計成深度旅遊行程,並協助集結地方聲音,共同爭取能容納遊覽車的大型停車空間與道路規劃。另一方面,國際信用卡品牌 VISA 也曾投入上千萬元行銷經費,將他與夥伴拍攝的影片投放於日韓主要機場,以平溪小鎮作為推廣臺灣觀光的重要亮點。
 
火車經過時,觀光客紛紛舉起手機,希望記錄下這珍貴的一刻。


社區夥伴利用木棧板製作的社區主視覺背板,花費經費不多,卻連結了彼此的情感。
 

「嘻哈平溪」的下一步

在計畫申請、企業連結與地方經營等面向上,吳明賢總是淡淡地說,許多合作與支持只是因緣際會。這份謙遜,既是對個人付出的低調回應,也反映出他始終如一、在希望中看見平溪的樂觀態度。

對他而言,「人來人往」正是平溪的日常風景。身處這個以流動人口為主的山城小鎮,他深知夥伴的培養與在地的扎根並非套用理論即可完成,而是要在一次次相遇中,慢慢摸索出彼此並肩同行的節奏。從與巷弄裡的長輩話家常,到與年輕創業者的熱絡互動,都能看出他這十多年來在平溪的深耕經營已逐漸開花結果。

談起接下來的目標,吳明賢語氣堅定地說,今年有兩件事非做不可:一是研發出能兼顧環保與商業需求的「友善天燈」,既要減少垃圾,也要讓業者願意接受、繼續生存;二是成立 YouTube 頻道「嘻哈平溪」,聚焦社區營造主題,將在地方工作中累積的品牌經營經驗與說故事的能力轉化為影音內容。

「認識地方創生、社區營造後,我被很多在地人默默耕耘的故事打動。」他說,成立頻道的初衷,就是想讓更多人聽見這些值得被看見的努力與感動。「就是要把大家的『棒事情』講出去啦!」他笑著說。

從吳明賢眼中那股持續燃燒的熱忱,可以感受到他早已將「家」的概念,從平溪一路拓展到整個臺灣。挖掘地方故事、深化土地認同,成了他在創生路上源源不絕的原動力。


「嘻哈平溪」正在研發環保天燈底座,該底座以回收紙材製成,可以避免過去遊客燃放天燈後,產生垃圾隨地棄置於野外的情形。
 


本文摘自

 

《巢兼代》Vol.18
〈山林是學校,成為地方創生的另一種糧倉〉

 

瀏覽其他精采文章,了解臺灣文化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