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工匠都是從模仿而來,不斷重複地一直做,再發展到融入自己內心的一些新技巧。」從仿製日本藝品、佛像作品外銷起步,到西元 2010 年入選「臺灣工藝之家」,如勝日益精進,一步步開拓出專屬於自己的道路。
臺灣工藝之家——如勝企業的木雕淵源:傳承三代的藝文底蘊
如勝企業創辦人陳如鯉出生於日治時期、受日本教育,其父陳鏡波從小與畫家何德來一起玩耍,是當地有名的才子。1960 年代,陳如鯉以仿製「端硯」起家,站穩腳步後開始製作木製立體招牌、日本傳統面具與藝品等,其中,用於地爐的「自在鉤(じざいかぎ,jizaikagi)」是最熱銷的商品,陳慧芬估計彼時日本市面上約有七至八成的自在鉤,都是由如勝製造。
由於日語流暢,陳如鯉得以直接與日本商人、佛寺接觸,如勝因而成為新竹佛像雕刻產業的上游貿易商,負責協調進出口、發案等業務。陳慧芬分享,分配工作有特殊撇步,會依照師傅的特質、專長來發案,有的師傅性情直爽大氣,通常擅長明王等武將;有的師傅氣質內斂含蓄,則會分配觀音、天女等。
日式佛像規矩嚴謹,包含坐姿、手印、服飾與瓔珞都各有規範,製作者需要十分瞭解這些製作細節,才不會遭到退貨。「通常會拿他們各大寺廟的照片讓我們模仿,比如說東大寺,或者是京都、奈良的那一些古廟」,陳慧芬解釋,日本的大盤商或寺廟,通常會提供一張佛像的正面照供參考,實際的比例、細節與佛像背面,都須倚靠製作者的經驗與技術。
從日式佛像貿易商開拓臺灣佛像市場:主打「極彩色」彩繪的如勝企業
陳如鯉除了作為貿易商的成就斐然,還十分擅長「仿古」加工技藝,無論是金箔仿古、彩繪仿古都難不倒他,甚至還能指定仿古的年分呢!陳慧芬說道,據傳黑澤明的電影中其中一尊「毘沙門天」佛像即是出自陳如鯉之手;而高野山列為文化財的一尊「十一面觀音」被收入博物館,佛寺當時便請陳如鯉以仿古技法,製作一尊仿品置於佛寺中供信徒祭祀。
即使陳如鯉善於仿古,基於市場需求,1970 至 1980 年代如勝出口的佛像仍以「白身仔」為大宗,僅一至二成有上色;1980 年代末,陳慧芬開始研究「極彩色」這種顏色更加鮮豔亮麗的彩繪方式,為接下來的轉型之路打下基礎。1987 年中華民國解嚴,許多商人赴中國設廠,在廉價勞動力與技術外流的雙重威脅下,在地工廠一間間關閉;再加上 1990 年代初期日本泡沫經濟破滅,種種時代因素加乘,讓新竹的佛像雕刻產業不如以往榮景。
遭逢巨變,陳慧芬、陳銘真姊妹兩人一同調查、研究與實驗更多上色技巧,最終成功讓如勝轉型為主打「極彩色」的佛像彩繪工廠,更成為佛像彩繪主流。接近 2000 年代時,臺灣的宗教風氣頗盛,如勝也搭上這波熱潮,陳慧芬說道:「當時回來做臺灣人的佛像」,成功挺過日式佛像產業外移困境。
陳慧芬說道,自己與妹妹陳銘真都對各類藝術形式非常感興趣,包含漆藝「蒔繪」、宗教卷軸畫「唐卡」等,這些都會成為佛像彩繪的養分,他說:「有些比較困難的工作進來,就不會怕,會很小心、勇敢地接受它。因為你知道會有不同的東西一直溢出來,真的是這樣。」
一尊尊大型、小型雕像依然待在日本的佛寺和家庭佛龕中,下次至日本觀光,不妨到寺院走走看看,說不定會與數十年前新竹製造的佛像相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