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雅走過老後人生 活得像英國女王一樣:海山社區發展協會

海山社區發展協會執行長廖育璿(右)與社區的老臘肉咖啡師鏡涼大哥(左),用一杯自己沖煮的咖啡開啟社區的一天。
汪倩妤
攝影陳安嘉
刊登時間2025-11-04
從一杯咖啡開始,海山社區帶領長輩練習自主生活,實踐「長照不如短照」,在彼此陪伴中打造健康又有尊嚴的銀髮日常。
在新竹市香山區海山社區發展協會二樓,有個寬敞舒適的休憩區,隨時飄著咖啡香,木桌木椅整齊排列,這些桌椅不是買來的,而是社區長輩在木工課上共同完成的作品。牆上掛著許多活動照片,以及寫著「海山社區是我們的第二個家」的牌子,這句話不只是口號而已,而是長輩們在海山的日常生活寫照。
 

從咖啡延伸的自主生活練習

這個「家」的起點,源自一杯咖啡。「一開始只是因為我自己想喝咖啡,有經費,就安排了手沖課程,」社區發展協會執行長,也是支持整個社區運作的靈魂人物廖育璿笑說,「沒想到長輩一試成主顧,連嗅覺退化的長輩都因為每天聞咖啡而逐漸恢復。」

手沖咖啡,不只是泡一杯咖啡而已,其實也是感官的訓練。從挑豆、計算水粉比、掌控水溫,到分辨咖啡的風味,都是五感與記憶的刺激。長輩們藉此練習穩定手部肌耐力,也多了和別人聊天互動的話題。在每一次沖煮過程中,都是在建立「自己做得到」的信心。

除了咖啡課,海山社區也規劃拳擊、瑜伽、體適能等體能訓練課程,並搭配地中海飲食的簡單清淡食譜,幫助長輩提升整體身體素質。運動課程強度經過老師調整,例如拳擊課原是快節奏訓練,但考量長輩身體素質與需求,改為考驗反應與協調的版本,讓長輩在左閃右閃的出拳應對中,加強身體反應能力。

這些課程的起心動念,都是來自長輩的許願,「我們每年12 月31 日,會和長輩一起寫下明年想做什麼,這是他們的夢想清單。爬百岳、馬拉松、環島、流體熊、手模等課程全都來自他們的願望,不是由我們主導安排。」

在上課過程中,廖育璿也發現,「我挑老師是很嚴格的,但長輩有時比我還挑。」長輩在上了這麼多的課之後,已經累積一定的知識和經驗,也能更加清楚並提出自己想要的課程內容。

這樣的安排,讓每一位長輩成為生活的主體,而不是接受照顧的被動角色。「大家常說我是照顧他們的人,但我認真說,我才是被照顧者。每天見面聊天上課,吃喝玩樂都有人陪,都是他們照顧了我!」廖育璿說。
 
海山社區每週安排豐富多元的課程,課程內容涵蓋五感體驗,激發長輩的創意和交流,也帶來給彼此的陪伴。
 

自主打理健康與尊嚴的永續日常

2024年,海山社區發展協會獲得衛福部「金卓越社區」績效組優等獎及「社區金點獎」金點之星團體獎。廖育璿認為,在整個參賽過程中最珍貴的,是他聽到長輩對評審分享在社區參與的收穫,他才知道原來長輩內心是這樣想的,這些比賽,反而成為他們更加瞭理解彼此的機會,「還有,當長輩向評審亮出身體檢查報告,全部沒有紅字──這真的是我最驕傲的時刻。」

其中,評審也對他們的社區標語留下深刻印象:「長照不如短照。」所謂「短照」,不是指照顧時間短暫,而是希望長輩在需要被照顧前,就透過參與社區課程活動,自主維持健康與尊嚴。社區裡不少長輩,即使八十多歲,跑馬拉松、爬百岳也依然沒有問題。

廖育璿對自家長輩很有自信,「我相信就算今天我們團隊不在了,就算海山這個據點不見了,長輩還是可以把自己照顧得非常好,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可以做到什麼,怎麼煮、怎麼吃、怎麼運動,他們沒問題的。」
鏡涼大哥學習手沖咖啡多年,持手沖壺注入熱水的手穩定自信。
 

每個人都是社區的小螺絲釘

不過,其實就在採訪前幾天,社區一位長輩文欽因意外過世,大家籠罩在莫大的悲傷之中。談起文欽,廖育璿數度鼻酸,他說,文欽以前看起來髒髒的,很像流浪漢,小孩子看到會怕的那種,但自從他參與社區活動後,他逐漸變得穩定自信,成為大家的好幫手,甚至家人也重新接納他。文欽的離世,大家非常不捨,但他相信,文欽的人生,有達到他們社區對長輩的期待——活得像英國女王一樣,今天還在跟朋友聊天,明天就回到天上,沒有經歷太多病痛。

社區中有像文欽這樣的長輩,對他們來說別具意義,「如果每一個社區都願意做這樣的事,每個據點都可以收留這樣的人,這個社會基本上不會有太大的狀況了,因為大家是互助的。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價值,不會有老人說『我老了、我不好』,而是會覺得自己是非常有用的人。」

在這個溫暖的社區裡,沒有誰是主角,也沒有誰是邊緣人。每個人都是社區的小螺絲釘,雖然少了一個螺絲釘,桌子可能就會搖,但只要再將大家鎖緊,社區還是會穩固地支持大家,大家依舊可以在同一張木桌上,喝著咖啡,彼此談笑,一起扶持,順順走過老後的人生。
 
文欽的手作能力有目共睹,他的木工作品也留在社區,成為社區重要的記憶。
 
海山社區據點的入口,「歡迎來海山聊」的裝置意象歡迎所有人一起走進社區。
 
 
 
 

本文摘自

 

《巢兼代》Vol.19

〈銀色藝世代:頑出勝利〉

瀏覽其他精采文章,了解臺灣文化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