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新竹舊城更好走-我們對步行城市計畫有更高期待

邱秉瑜
照片提供邱秉瑜
插畫陳瑋姿
刊登時間2024-08-06
古稱「竹塹」,新竹舊城區有將近三百年的悠久築城史,具特色的市街型構與傳統文化保存至今。然而,這樣的城市,在以私人機動車輛為中心的生活迅速發展的時代中,其魅力已經有所損害。

在新竹舊城區裡走路,是否安全?是否便利?是否舒適?步行環境欠佳,導致在新竹舊城區步行是既不安全又不舒適的經驗。有些地方沒有人行道,行人被迫走在馬路上,忍受汽機車從旁擦身而過。有些地方雖有人行道與騎樓,但其上有各式各樣的物體導致人行空間不是太狹窄就是被阻斷,行人到頭來還是被迫走到馬路上。即使在人行道與騎樓皆暢通的地方,也常有行駛中的機車與自行車前來共用,行人仍得戰戰兢兢地走路。穿越馬路,就算走在行人穿越道上,行人還是必須戒慎恐懼,因為許多汽機車並不會禮讓行人先過馬路。

上述現象若不改善,則人們步行的意願降低,連帶地搭乘公共運輸的意願也降低,大家都選擇開汽車、騎機車,我們的城市就必須繼續面對私人機動車輛太多所帶來的種種惡果:交通壅塞、過量的噪音、嚴重的空氣汙染等。

在新竹舊城區最適當的移動方式,無疑是「步行」。來來往往的人們,方為城市繁華與活力的重要來源,而步行亦可為城市的人們帶來經濟上、社會上、健康上、環境上的許多好處。

為實現能快樂步行的健康生活,新竹的市民和政府應該團結一致,打造讓每個人都想走走的道路空間,進而增進都市的繁華,並讓所有身處新竹的人皆可充分領略步行的魅力。
 
沒有人行空間的街道是新竹舊城區的普遍風景。圖片來源:Eduardo M. C. (CC-BY 2.0)

第一,推動步行城市計畫的理由,是文史、環境、休憩等較「軟性」的號召,因而欠缺「急迫感」,這樣是否能提供足夠強大的正當性,以便政策對外溝通時,將可能的批評聲浪降至最低?

第二,步行城市計畫的規劃設計與執行,雖有空間專業者在背後操刀,但公眾參與的程度卻不明,市民意見是否有被納入該計畫中?

第三, 步行城市的最起碼條件, 是要讓人可以安全地行走,而警方必定掌握了釀成行人傷亡的交通事故位置資料,步行城市計畫的幾大建設之選址,又是否與這些事故熱點有關聯?

第四,步行城市計畫雖名為計畫,事實上只是若干建設專案的集結,而一個真正的計畫,理應具備一份白紙黑字的對外公開文件,將緣起、願景、目標、執行措施及績效考核指標等諸事敘明,如此一來,既方便市府進行對外溝通,也利於市府高層、市議會或外部監督者追蹤進展,但為何新竹市卻遲未有步行城市計畫的文件問世?
 

改善步行環境:增加舊城魅力,維持輕軌運量


我們當然期盼,新竹市的步行城市計畫,能更加順利推行,帶來更長遠的影響。可以如何做呢?

首先,新竹市政府應改用「人人安全」與「人人平等」作為新竹市邁向步行城市的政策號召,以將政策說服力增至最大,杜絕任何潛在的反對意見。再來,在現正進展中的幾項硬體建設專案以外,應再透過網路問卷等方式廣納市民意見,找出行人的其他需求與建議。還有,應善用警方的資料,找出多次發生行人傷亡交通事故的熱點,以作為優先改善之標的。

最後,綜合以上,應公開發布一份計畫文件,以便與各界溝通政策理念,並讓其他欲改善步行環境的台灣城市,將新竹市作為模範。計畫文件怎麼擬?可以效法日本京都的「步行城市京都綜合交通策略擬定審議會」,組成一個涵括學者、各專業界領袖、交通運輸機關與業者、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的 30 人「新竹市步行城市計畫擬訂委員會」,並由新竹市副市長出任委員。
 
京都如何向市民溝通步行城市的理念?審議會制定綜合交通策略的同時也制定憲章。
圖片來源:京都市
 
有些地方沒有人行道,行人被迫走在 作者介紹
馬路上,忍受汽機車從旁擦身而過。

新竹有可能繼高雄與新北之後,成為台灣第三個有輕軌的城市,然而,並不是沒有擔憂新竹輕軌營運後將發生財務虧損的質疑聲音。新竹輕軌是否將因運量不足導致虧損?輕軌應如何維持足夠的收益?透過舊城區街道與公共空間的硬體整備與軟體策劃,增強新竹舊城區的吸引力,使竹北與竹科的人們有充分理由頻繁搭乘輕軌前來消費,是確保輕軌運量穩定的方法之一。

新竹舊城的願景圖像,是否也可以效法日本京都來描繪?私人燃油汽、機車的使用受到抑制,公共運輸的使用者則增加,因為公車搭乘起來更加便利,也因為新的輕軌平穩運行;而在道路上,人行道的拓寬及綠化持續進展,休憩空間與長椅等皆有人輕鬆地使用,城市中則來往活力滿溢地步行的市民、觀光客與來訪者。

讓新竹舊城更好走!這不但是提升城市魅力與市民生活品質的關鍵所在,更是一個攸關新竹輕軌預計耗資新台幣 300 億元興建啟用後之財務永續的重大議題。
 
邱秉瑜
作者介紹
台北人,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空間規劃碩士,台大國企系畢業,去過北京與里昂交換學生,也曾在首爾與東京實習,於台灣歷任顧問公司、地方政府及國會之職務。著有《我們值得更好的城市》。

聯絡信箱:bingyu.chiu@gmail. com

本篇文章出自:《貢丸湯》Vol.18〈風城移動物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