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末期規劃建造的內灣支線,最初被賦予的任務是運送內山的煤礦、水泥與木材資源下山。因相關產業而大量往返的勞動人口,也帶動了內灣的繁華。然而,卸下運送內山資源業務的內灣線,如今我們除了乘著它前往內灣老街,吃小吃、遙想當年小鎮風華之外,還可以怎麼認識內灣線、親近內灣線呢?
從內灣的鐵路文化出發,兒童鐵道美術館的誕生
兒童鐵道美術館負責人鄭雅純說:「鐵道會產生,就代表那個地方過去有一些歷史存在。」在內灣深耕許久的鄭雅純從民國 109 年(西元 2020 年)開始,帶著工作夥伴一同成立「兒童鐵道美術館」品牌,除了保存內灣鐵路沿線過往的歷史、客家文化之外,也開發多元、豐富的藝術教具,將鐵道沿線打造為巨大的美術館。這座無牆美術館 ( Open Museum ) 沒有實體建築物,而是沿著開往山上的鐵道展開,在山林、溪流的環繞下,讓環境成為孩子們最好的老師。(閱讀更多:守護下一代的童年!兒童鐵道美術館推「大山箱」親子教材,伴孩子找回自然山林的美好)
「我是新竹市人,小時候住在新竹跟竹北之間的交界處,也是整個新竹市唯一有田的地方——千甲里。小時候,我常常和家人炕窯(khòng-iô),在很自然的環境底下長大,會跟我哥哥、以及朋友們去爬樹、一起去撿人家不要的物品,把它蓋在樹上做房子。」鄭雅純分享自己的童年回憶,簡樸而充滿快樂與驚喜。設計相關科系出身的她,在大學三年級實習時選擇到蘭嶼蹲點進行田野調查。在實習過程中,她深刻地體認到文化要被保留下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時便在心中種下希望從事文化工作的種子。
民國 102 年(西元 2013 年)畢業後,鄭雅純加入新竹縣九讚頭文化協會成立的「台灣水色」品牌工作,從此和內灣結下深刻的緣分。台灣水色開發各式帆布實用小物,關懷社區婦女二度就業,每件商品都是社區媽媽們利用腳踩針車一針一線縫製,且紋樣充滿地方特色。
「小鄉鎮孩童的學習資源遠遠不如大城市的孩子,因此九讚頭文化協會推動的許多事情,例如以客語講故事、童謠、話劇等,這些事情都會打開孩子的眼界。」
鄭雅純分享執行課程所收穫的感動,然而,她也在過程中了解到協會組織往往會因為管理者轉換而有很大的變動。今年沒有補助計畫能夠執行,可以明年再來嘗試,但孩子們的學習,可不能因為資源有限而停下腳步。
因此,她和志趣相投的夥伴們創辦「兒童鐵道美術館」品牌,該品牌由二度就業的社區媽媽、設計師等人組成,隸屬於兒美股份有限公司,希望讓關懷兒童的工作可以長久地持續下去,開展傳承文化、向自然學習的路。
訪問當下是暑假的尾聲,鄭雅純正預備生產,兒童鐵道美術館處於暫停營業狀態,但是關於兒童教育的策劃卻沒有一刻停歇。鄭雅純分享,她希望透過自己的孩子成為國小新生的時間,先用一年徹底了解課綱,研發出能陪伴孩子長大的自然探索課程。
推出體驗教具「大山箱」,讓孩子探索大自然
民國 109 年(西元 2020 年),鄭雅純與夥伴們成立兒童鐵道美術館品牌不久後便碰上疫情。面對種種挑戰,他們並未放棄,反而趁勢推出「大山箱」募資計畫。大山箱是為孩子設計的鐵道美術館教具組合,希望能讓孩子們在疫情期間,跟隨大山箱的繪本、學習手冊等教具,自在地在環境中探索,創造出他們喜歡的東西。例如,孩子們可以撿拾樹葉、毬果來裝飾完成品,在其中體驗與探索大自然。
在疫情期間,鄭雅純和夥伴們克服萬難,利用有限的資源,嘗試過網路直播或錄製線上課程等方式與孩童互動。課程內容包含教大家如何觀察大自然中的動植物、帶領大家共讀繪本等,在十多集節目中累積了不少小小粉絲。然而,因為設計的活動內容大多需要孩子實際動手嘗試,用身體去感受大自然,鄭雅純坦言,當時的線上課程成效感覺不大。
讓鐵道美術館夥伴們精神為之一振的,是在疫情之後於好客好品希望園區舉辦的「小山民見面會」。鄭雅純分享:「那場活動真的非常感動,一方面是看到孩子真心對所教的自然知識感興趣,另一方面是發現他們記得《山神去哪裡?》繪本裡面提到的金、木、水、火、土各元素屬性,因此實際到自然環境裡面去探索的時候可以學到更多東西。」
鄭雅純指出,孩子們學習時就像海綿一般,吸收能力非常強,若從小引導孩童去思考關於大自然的事情,將會在他們心裡種下一個小小的種子,或許孩子長大以後、有機會做決定的時候,能多為自然想一些。
雖然兒童鐵道美術館成立不過短短三年,但鄭雅純分享時難掩興奮不已的神采。
「一路以來有好多驚喜,但不是意外地得到一桶金的驚喜,而是遇到越來越多願意愛孩子的人出現。」
鄭雅純說明,設計科系背景的她,在進入職場、實際生養孩子之後,發現除了設計、美感之外,還有許多重要的事得靠志同道合的夥伴們共同完成。「孩子們要透過『觀察』建立品格。生了孩子過後,我才更知道兒童鐵道美術館要給小朋友什麼,而每當人說出自己的理念或者夢想,就會有同性質的人支持你、靠近你。」鄭雅純感動地說。
深度走入內灣小鎮:内灣線鐵路實境解謎本
跟著大山箱推出的,還有第一版內灣線鐵路解謎。鄭雅純分享,內灣除了老街以外,還有更多值得被看見的事物,兒童鐵道美術館希望透過鐵路解謎,可以讓人們用不同的方式走進內灣線。(閱讀更多:油羅溪畔的自然天地,從內灣國小到派出所隨意漫行)
發行實境解謎本的靈感來源,來自於鄭雅純曾與丈夫到日本地下鐵玩鐵路解謎的經驗,他們在過程中發現原來鐵道可以發展出有趣、新鮮的玩法,便將這份寶貴的經驗帶回內灣。設計內灣線鐵路解謎本時,鄭雅純與團隊希望產品能讓體驗者無論何時搭乘火車造訪內灣線,都能輕鬆地遊玩、闖關。如果體驗者解不開題目的話,也會提示答案,這大大降低了許多初次玩鐵道解謎的體驗者心魔。從眾多體驗者的回饋中,都提及相關的問題並不困難,卻可以讓他們以全新角度認識內灣線。(閱讀更多:搭火車優遊客家山城 內灣線產業的時代變化)
永續的在地實踐,兒童鐵道美術館的未來
經營一間公司並不容易,對於兒美股份有限公司來說,透過各式通路銷售鐵路解謎及系列商品,是目前主要的商業模式。鄭雅純回顧從非營利組織,到社會企業的工作歷程,認為需要再精進、學習如何經營公司,今年考上國立清華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除了希望拓展人脈之外,也期待將學習到的內容落實在公司裡,提升兒童鐵道美術館的服務品質。
「兒童鐵道美術館跟我的生命有很多緊扣的地方,就好像人生一樣,我透過這份工作陪伴我的孩子,或者需要我陪伴的孩子,同時也和這個世界一起向前進。」
鄭雅純說明,除了希望在這一、兩年把鐵路解謎的活動設計得更加完善之外,更希望與臺灣其他火車支線,包括阿里山線、平溪線,甚至是南澳線發展合作,讓更多孩子領會鐵道與大自然的魅力。(閱讀更多:嘟嘟嘟!精選六條特色鐵道旅行路線,乘著火車駛進台灣歷史)
兒童鐵道美術館不僅希望將更多孩子帶到內灣線上,讓他們有自然探索的機會,更希望將「永續」概念落實在方方面面的行動之中。從自然觀察,到生活實踐,處處都可以重新發現、連結人與自然的關係。鄭雅純分享,目前兒美有限公司也從發展商品,延伸到開辦「舊事二手市集」活動,和親子家庭、認同理念的人們一起帶著兒童鐵道美術館的初衷,一步步走向大新竹人的生活日常。
本文出自:
《貢丸湯》Vol.31〈新竹鐵道,一路順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