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青創X老屋X美食/五月活動開放報名中🔥🔥

\ 滿 499 免運 / 快入手新上架的嗆辣寶貝帆布袋吧!

\Vol.32 新刊發售/來一場新竹讀「蔬」會吧!

你的購物車是空的
{{ (item.variation.media ? item.variation.media.alt_translations : 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item.variation.media
                    ? item.variation.media.alt_translations
                    : 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product.bundled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bundle_group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buyandget.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gift.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addon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item.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translateModel}}
{{ field.nam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product.set.open_variation' | translate }}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item.variation.name}}
{{item.quantity}}x NT$0 {{ item.unit_point }} 點
{{addon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product.addon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addonItem.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translateModel}}
{{addonItem.quantity}}x {{ mainConfig.merchantData.base_currency.alternate_symbol + "0" }}

2023汲地 地方藝術創作者培力計畫

汲地為「汲取地方」之意,期望讓土地滋養創作靈感,從藝術家的眼光提供觀看地方的新視角與想像可能的未來。

 

💧汲地 地方藝術創作者聯展 

展覽時間|2023.10.20-11.18

開幕茶會|10.20 (五) 15:00-17:00 

展覽地點|絕版影像館B1展間(新竹市東南街53巷47-1號)

參展藝術家|

・黃珮琪
・王阿福、石乃文
・吳苡緁、邱英瑛、黃壬煜、詹登凱

汲取地方的藝術創作

今年五月中,見域舉辦「2023汲地 地方藝術創作者培力計畫」系列活動,邀請策展人與藝術家分享他們與地方互動的田野經驗。同時發起「在地創作計畫徵件 OPEN CALL」鼓勵創作者以地方為本,提出具有公共性、社會思辨、田調採集等人文元素的視覺藝術創作計畫。


本次徵件共入選三組以新竹縣市為田野地點的作品,創作場域包括湖口的廟宇、舊城區的東門市場及香山的海山漁港。藝術家以外部視角和田野地進行對話,採集場域裡的人事物,牽引出議題思考及情感的映照。

 

黃珮琪〈A Good-for-Nothing Haunted by Things〉首展於台南的海馬迴光畫館,作品以錄像、聲音和物件呈現湖口一間廟宇的交趾陶在脫落、擊碎和撿拾之間與所處環境的聯繫,探討物在功能性消逝的過程中狀態的變化。王阿福與石乃文的〈漁工索驥〉結合藍曬圖與紀實攝影,標誌出外籍漁工跨國移動的特性,以交錯的影像表現他們在台灣的生活現實以及跨越地理空間的精神世界。吳苡緁、邱英瑛、黃壬煜與詹登凱的作品〈偶遇・東門市場〉為VR虛擬實境,將東門市場的內在化為一座虛擬的記憶倉庫,收納歷經歲月流逝的生活物件,讓觀眾在虛實交錯的空間中與居民的回憶相遇。

 

徵件入選作品將於10月20日(五)起在絕版影像館B1展間展出,開幕當天下午將舉辦茶會,歡迎蒞臨參觀。

 

💧汲地 地方藝術創作者聯展 

展覽時間|2023.10.20-11.18

開幕茶會|10.20 (五) 15:00-17:00 

展覽地點|絕版影像館B1展間(新竹市東南街53巷47-1號)

 

指導單位・文化部 / 主辦單位・見域Citilens / 協辦單位・絕版影像館

  • 汲地 地方藝術創作者聯展

    2023.10.20-11.18

    絕版影像館 B1展間

     

  • A Good-for-Nothing Haunted by Things

    黃珮琪

    2023

  • A Good-for-Nothing Haunted by Things

    黃珮琪

    2023

  • 漁工索驥

    王阿福、石乃文

    2023

  • 漁工索驥

    王阿福、石乃文

    2023

  • 偶遇・東門市場

    吳苡緁、邱英瑛、黃壬煜、詹登凱

    2023

  • 偶遇・東門市場

    吳苡緁、邱英瑛、黃壬煜、詹登凱

    2023

汲地 地方藝術創作者聯展

2023.10.20-11.18

絕版影像館 B1展間

 

A Good-for-Nothing Haunted by Things

黃珮琪

2023

A Good-for-Nothing Haunted by Things

黃珮琪

2023

漁工索驥

王阿福、石乃文

2023

漁工索驥

王阿福、石乃文

2023

偶遇・東門市場

吳苡緁、邱英瑛、黃壬煜、詹登凱

2023

偶遇・東門市場

吳苡緁、邱英瑛、黃壬煜、詹登凱

2023

A Good-for-Nothing Haunted by Things

2023 銅片、交趾陶、錄像、聲音

「阿伯,這些不要的交趾陶會送往何處呀 ?」 

「這些都是建築垃圾呀。當然就送到垃圾場啦 !」


每次經過住家附近的廟宇,總會注意地上因廟宇建築脫落所遺留下來的建材碎片。它們因舊而自然脫落下,形成外型不規則的廟宇建材,使我對廟宇剝落的廟宇裝飾物感受到作為信仰純粹材質使用上的消耗。有天,我路過家附近修繕的廟宇時,被工人們毫不猶豫地擊碎在屋頂上交趾陶的行為所吸引。工人們隨性敲擊這些精緻的手工製交趾陶的行為,以及我看著破碎的物件本身。那敲擊的速度,像是在瞬間展開了這些人偶製作過程的閃現。當我蹲下撿起地上擊碎的交趾陶碎片,看著這些隨處的破碎陶偶失去裝飾的功能性時,以及呈現無用之狀。起初,剛被擊碎的交趾陶帶有某種的脫軌、無用的塊狀的和斷斷續續的閃爍的色澤 。但有如隨著瞳孔適應了黑暗,我漸漸感受到這些破碎的裝飾物無法脫離的時間宿命。

 

黃珮琪

在每日快速流動的日常生活中,我感受到物件自身所產生姿態與環境構成了它們所另一個世界,它凝結了我片刻的感動。面對眼前種種景色,無意發現物件不再只有處於姿態的表面特徵,它更具有物件與物件之間所構成的系統,這使得我面對物件的狀態有如闖入陷阱瞬間,並且垂直墜入那個世界所展現的意外。這些事件似乎從我腦中劃開了一道新的裂隙,無目的的姿態從吵雜擠壓的縫中帶給我新鮮氣息。

 

漁工索驥

2023 複合媒材

以藍曬圖為底展開,借代其建築空間資訊傳遞的功能,構築漁工們對家鄉環境的憶想與在台灣生活的體驗總和,將攝影與藍曬圖的結合成為漁工精神世界與現實世界交錯的體現,以影像的方式作為載體,從生活場域與原生環境的錯置,誕生屬於海山的奇思異想。

 

王阿福、石乃文

王阿福,自由業攝影師,結合商業手法的紀實攝影,利用控光與色調,讓場景與人物擁有更多印象氛圍,傳達訊息。石乃文,孢子蒝工作室設計師,人生無心插柳來到新竹香山創業,開始嘗試用關係人口的視角閱讀這個地域。

 

偶遇・東門市場

2023 虛擬實境、投影

偶遇中的偶由「人」與「禺」組成,人與一個地方的相遇,譜出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故事,值得我們一再回味。在東門市場裡保存著許多「記憶物件」,這些物件在別人眼裡是平凡無奇的存在。然而,對在地居民而言,卻是他們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生活記憶,輕聲訴說著東門市場如何成為了現在的模樣。因此,我們建立一個如虛如實的空間,將東門市場中的回憶物件擺放於一個記憶倉庫中,遊走在空間裡,挖掘現在在東門市場看不見的那一面。同時,也想將作品以外地人的角度讓更多人看見我們與東門市場「偶遇」的美好。

 

吳苡緁、邱英瑛、黃壬煜、詹登凱

四位創作者目前於就讀國立清華大學藝術學院學士班,在學生之間,東門市場的在地美食與其歷史脈絡時常受到討論。我們無意間聽聞許多關於東門市場的有趣故事,也深深地被這些故事吸引。希望藉由這次的合作激發出不一樣的創作火花,也讓觀者了解東門市場的相關故事,進而喜歡上東門市場。

 

— 活動回顧 —

  • 跨出圍牆的美術館 葉佳蓉 05/14(日) 見域青草座

    鳳甲美術館自2017年起開展的「北投在地採集計畫」,是由現任館長葉佳蓉擔任策展人期間所發起。每年度邀請藝術家以北投的歷史人文和自然環境為靈感,從影像、風味、姿勢、聲音和時尚為創作主題,更將藝術帶入週邊社區,與跨年齡層的居民們共同創作和展演。

  • 策展轉譯農村風土 黃鼎堯 05/14(日)見域青草座

    黃鼎堯及其團隊在台南後壁創辦「土溝美術館」,以「村是美術館,美術館是村;農民是藝術家,農產品是藝術品」為理念號召社區共同參與,透過藝術推廣農村之美。此外,黃鼎堯曾擔任「礦山藝術季」與「馬祖國際藝術島」的策展人,累積豐富的地方互動經驗,將分享如何以藝術策展引動地方創生。

  • 黑手工藝博物美學 徐景亭 5/20(六)見域青草座

    工業設計師暨策展人徐景亭,擅長以物件作為展覽內容,十多年來在三重深耕「黑色聚落」計畫,挖掘在地產業的豐富面貌。曾擔任「2022臺灣文博會嘉義館」策展人,透過對城市的觀察勾勒出嘉義的文化魅力。從東海醫院到黑色聚落,將分享如何透過產品設計的思維,重現、翻轉在地記憶。

  • 海港味的藝術共創 林書豪 5/20(六) 見域青草座

    林書豪與夥伴在基隆創立了星濱山共創工作室,在正濱漁港進行多年的藝術共創行動,希望以地域策展,創造百年漁港的文創復興。近年來擔任「正濱港灣共創插畫節」與「永晝海濱美術館」的策展人,帶領藝術家踏查週邊社區,透過店家空間串聯,以地方藝術祭擾動社區。

  • 飲食|熬一盤在地記憶   6/3(六) 程仁珮 X 唐唐發

    飲食是常民生活中重要的一環,承載著家族或個人生命中許多珍貴的記憶。

     

    程仁珮多以「參與式藝術」進行創作,在多個國家進行訪談口述史的搜集,研究「飲食文化」在當今時代裡的姿態。

     

    唐唐發經常使用生活中的日常現成物為素材,呈現獨特的文化景觀,實行多年的「市場擺攤藝術計畫」,讓創作進入傳統市場,透過擺攤和民眾互動,拉近大眾與藝術的距離。

  • 野史|城鄉異聞的追尋   6/3(六) 梁廷毓 X 倪瑞宏

    具有神秘或超自然意象的都市傳說,融合了地方歷史與當代社會的訊息。

     

    梁廷毓擅長利用動態影像、死亡考察、鬼魂接觸等方式創作,以《斷頭河計畫》縝密的田調龍潭與關西交界處的原客衝突,探討地理、歷史與族群議題。

     

    倪瑞宏擅長以幽默的手法將世界觀表現於繪畫和裝置之中,近年以「蓬萊仙山電視台」的深度田野調查創作展覽、戲劇與書籍等作品。

  • 環境|巷弄裡藝術游擊   6/10(六) 葉佩如 X 張碩尹

    透過對地方文化與景觀的觀察,藝術家在空間裡留下作品,隨著時間產生新的意義。

     

    葉佩如以特殊的「垢圖」技法,用鋼刷在老舊牆面上刻刮出水墨工筆畫的線條,近年來在新竹南門溪策劃環境藝術行動,與社區居民協作保存溪流的記憶與故事。

     

    張碩尹詼諧反諷的創作語彙擴及社會政治議題、自然生態與當代生活的各種層面,媒材跨及大型裝置、錄像與劇場。早期以Bbrother之名進行塗鴉游擊,是台灣首名進入美術館的塗鴉客。

  • 採集|再現物件的痕跡   6/10(六) 廖昭豪X陳穎亭

    從自然的肌理到人造物的紋路,纖維媒材能與之互動,留存物件具有的意義。

     

    廖昭豪以絞碎的紙漿仿擬臺灣人為地景風貌,試圖以手工仿真的軟性材質形塑堅硬具保護作用之結構物,對人為開發於環境保護議題上的反思。

     

    陳穎亭以天然材質與染織工藝進行創作,近年來以「鐵鏽物件」計畫募集對擁有者極具情感意義的物件,透過蠶絲與烏干紗轉化使用的痕跡。

跨出圍牆的美術館 葉佳蓉 05/14(日) 見域青草座

鳳甲美術館自2017年起開展的「北投在地採集計畫」,是由現任館長葉佳蓉擔任策展人期間所發起。每年度邀請藝術家以北投的歷史人文和自然環境為靈感,從影像、風味、姿勢、聲音和時尚為創作主題,更將藝術帶入週邊社區,與跨年齡層的居民們共同創作和展演。

策展轉譯農村風土 黃鼎堯 05/14(日)見域青草座

黃鼎堯及其團隊在台南後壁創辦「土溝美術館」,以「村是美術館,美術館是村;農民是藝術家,農產品是藝術品」為理念號召社區共同參與,透過藝術推廣農村之美。此外,黃鼎堯曾擔任「礦山藝術季」與「馬祖國際藝術島」的策展人,累積豐富的地方互動經驗,將分享如何以藝術策展引動地方創生。

黑手工藝博物美學 徐景亭 5/20(六)見域青草座

工業設計師暨策展人徐景亭,擅長以物件作為展覽內容,十多年來在三重深耕「黑色聚落」計畫,挖掘在地產業的豐富面貌。曾擔任「2022臺灣文博會嘉義館」策展人,透過對城市的觀察勾勒出嘉義的文化魅力。從東海醫院到黑色聚落,將分享如何透過產品設計的思維,重現、翻轉在地記憶。

海港味的藝術共創 林書豪 5/20(六) 見域青草座

林書豪與夥伴在基隆創立了星濱山共創工作室,在正濱漁港進行多年的藝術共創行動,希望以地域策展,創造百年漁港的文創復興。近年來擔任「正濱港灣共創插畫節」與「永晝海濱美術館」的策展人,帶領藝術家踏查週邊社區,透過店家空間串聯,以地方藝術祭擾動社區。

飲食|熬一盤在地記憶   6/3(六) 程仁珮 X 唐唐發

飲食是常民生活中重要的一環,承載著家族或個人生命中許多珍貴的記憶。

 

程仁珮多以「參與式藝術」進行創作,在多個國家進行訪談口述史的搜集,研究「飲食文化」在當今時代裡的姿態。

 

唐唐發經常使用生活中的日常現成物為素材,呈現獨特的文化景觀,實行多年的「市場擺攤藝術計畫」,讓創作進入傳統市場,透過擺攤和民眾互動,拉近大眾與藝術的距離。

野史|城鄉異聞的追尋   6/3(六) 梁廷毓 X 倪瑞宏

具有神秘或超自然意象的都市傳說,融合了地方歷史與當代社會的訊息。

 

梁廷毓擅長利用動態影像、死亡考察、鬼魂接觸等方式創作,以《斷頭河計畫》縝密的田調龍潭與關西交界處的原客衝突,探討地理、歷史與族群議題。

 

倪瑞宏擅長以幽默的手法將世界觀表現於繪畫和裝置之中,近年以「蓬萊仙山電視台」的深度田野調查創作展覽、戲劇與書籍等作品。

環境|巷弄裡藝術游擊   6/10(六) 葉佩如 X 張碩尹

透過對地方文化與景觀的觀察,藝術家在空間裡留下作品,隨著時間產生新的意義。

 

葉佩如以特殊的「垢圖」技法,用鋼刷在老舊牆面上刻刮出水墨工筆畫的線條,近年來在新竹南門溪策劃環境藝術行動,與社區居民協作保存溪流的記憶與故事。

 

張碩尹詼諧反諷的創作語彙擴及社會政治議題、自然生態與當代生活的各種層面,媒材跨及大型裝置、錄像與劇場。早期以Bbrother之名進行塗鴉游擊,是台灣首名進入美術館的塗鴉客。

採集|再現物件的痕跡   6/10(六) 廖昭豪X陳穎亭

從自然的肌理到人造物的紋路,纖維媒材能與之互動,留存物件具有的意義。

 

廖昭豪以絞碎的紙漿仿擬臺灣人為地景風貌,試圖以手工仿真的軟性材質形塑堅硬具保護作用之結構物,對人為開發於環境保護議題上的反思。

 

陳穎亭以天然材質與染織工藝進行創作,近年來以「鐵鏽物件」計畫募集對擁有者極具情感意義的物件,透過蠶絲與烏干紗轉化使用的痕跡。

策展人專題講座

📍見域青草座(新竹市長安街28號)

四位專業策展人擁有社區美術館、地方藝術節和文創展會等豐富的策展經驗,擅長轉化風土特色,引領藝術家進入地方。講座將分享自身的策展方法,以及和社區、居民與環境互動的經驗談。

 

✦ 5/14(日)

13:00-15:00 跨出圍牆的美術館|葉佳蓉 (鳳甲美術館 館長/策展人)

16:00-18:00 策展轉譯農村風土|黃鼎堯 (優雅農夫藝術部落 執行長)


✦ 5/20(六)

13:00-15:00 黑手工藝博物美學|徐景亭 (東海醫院設計工作室 負責人)

16:00-18:00 海港味的藝術共創|林書豪 (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創辦人)

藝術家交流論壇

📍絕版影像館(新竹市東南街53巷47-1號)

四組以歷史脈絡、地方記憶與環境場域為創作內容的藝術家,以共同的創作主題為交集,對談交流創作過程中與地方的互動關係和田野方法。

 

✦  6/03(六)

13:00-15:00 [飲食] 熬一盤在地記憶|程仁珮X唐唐發

16:00-18:00 [野史] 城鄉異聞的追尋|倪瑞宏X梁廷毓

 

✦  6/10(六)

13:00-15:00 [環境] 巷弄裡藝術游擊|張碩尹X葉佩如

16:00-18:00 [採集] 再現物件的痕跡|廖昭豪X陳穎亭

 

在地創作計畫補助徵件

徵件時間|2023/5/15~6/30

鼓勵視覺藝術創作者以地方為本進行創作,徵求以新竹縣市區域為研究場域,提出具有公共性、社會思辨、田調採集等人文元素的視覺藝術創作計畫。我們期待透過在地創作計畫的補助徵件鼓勵新秀創作者,讓城市與土地滋養創作能量,從藝術家的眼光提供觀看地方的新視角與未來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