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滿千免運 / 入手你喜愛的新竹特色商品吧!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1895 年的臺灣,正處在一場腥風血雨的戰役中──清帝國戰敗,而日軍從澳底登陸、攻陷臺北城,再往南一路進攻。以新竹來說,現在就有許多地景記憶著在當年在此發生的戰事,像是東門城、十八尖山、五步哭山、新竹市立動物園,再到北埔秀巒山一帶等地。
新竹曾經是北臺灣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北臺灣最早有漢人移民系統性拓墾的城市,有著深遠歷史。而隨著地域的發展、轄區規劃的變動及戰火的摧折,政經中心的地位逐漸移轉。如今,我們可以透過百年前,在新竹所發生過的事件和前人的足跡,來更加認識我們現在生活的場域。
清領初期(1684 年),當權者將臺灣設為一府三縣,當時的竹塹屬於諸羅縣管轄,居住在此的為道卡斯族(Taokas),僅有小規模的土地利用。一直到1711年時,曾經因功而獲准以「跑馬定界」開墾的王世傑,招募了一群同鄉人自金門遷徙至此開墾竹塹。
一開始,他在暗街仔一帶進行開墾,隨後再往南、北拓墾,建立不少聚落,而為了取得水源,他也興建了「隆恩圳」,水源的取得,讓開墾速度變得更快且廣。隨著時間推移、移民的增加,竹塹一帶已經完成大量的開墾。
由於土地開墾且歷經朱一貴事件,清帝國進一步整頓了臺灣的防務,重新規劃縣界,將原本隸屬諸羅縣的虎尾溪以北、大雞籠城以南一帶,另外增設成彰化縣和淡水廳,此時的竹塹已經隸屬於淡水廳,但是地方事務先交給彰化縣管轄,幾年之後再劃歸為淡水廳。
而後,淡水廳移駐到竹塹,竹塹也開始了建城之路,初期以環莿竹為城,設立城門、門樓四座,居民也逐漸增加、形成市街。但是環莿竹防禦性不高,竹塹城加蓋了土圍、改造四門城,增建崗哨等,之後又因為閩粵械鬥,將竹塹城改建為磚石牆,以保障住民的安全。
磚石牆的興建,顯示出竹塹當時的經濟發展已經有穩固的基礎,竹塹城竣工後,使得竹塹城的重要性大幅提升。穩固的經濟也帶動著教育,建城後也興建了明治書院,催生不少文人。彼時的竹塹城,已然成為北臺灣重要的政經中心。
雖然竹塹城是北臺灣的政經中心,但隨著開港通商、茶與樟腦業的蓬勃發展,促使臺北地區更加繁華,在爆發牡丹社事件、中法戰爭後,清帝國便派遣劉銘傳擔任臺灣巡撫,重新進行轄區的規劃,這樣的政治變革使得竹塹城的地位逐漸被臺北取代。
現代化的建設也是由劉銘傳引進,他興建了臺北到新竹段的鐵路,不過,因為他在政治上遭到保守勢力的反對,最後向清帝國提出辭呈,由沈應奎暫代巡撫一職,隨後的繼任者為邵友濂、唐景崧。
1894 年時,日本帝國進攻朝鮮、清帝國,而清帝國無法抵禦日本的軍力,最終戰敗,在日方的壓力下簽署《馬關條約》,將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島嶼讓與日本。清帝國簽署《馬關條約》後,消息傳到臺灣,引起住民們強烈反抗,臺灣鄉紳們向時任巡撫唐景崧求證此事,確認割臺一事屬實後,鄉紳們決心抵抗,進而催生出「臺灣民主國」,唐景崧也被推派為第一任總統,藍地黃虎旗緩緩升起……。
「臺灣民主國」成立後,除了原先的駐臺清軍外,唐景崧徵召了一群廣勇,他們來自廣東,被後來的臺灣人稱作「河南兵」,原因是因為他們在廣東的「河南營」接受訓練。而因為發音的關係,「河南兵」曾經被當地人謠傳成「荷蘭兵」。
廣勇主要佈署在北臺灣,抵禦日軍在北臺灣的攻勢,成了乙未戰爭的開端。但是,廣勇多為臨時召集,素質參差不齊,並且無專人統帥,軍紀散亂,在戰事上節節敗退,唐景崧見到這種狀況,決定設法潛逃,這也導致臺北城陷入一片混亂。
鄉紳們開始聯繫外商、記者,商議迎接日軍進城以維持秩序,這加速了日軍掌握臺北城和整個臺灣,臺灣民主國也宣告敗亡。最後,有部分廣勇被遣返中國,而有部分南下,成為散兵。
然而,這些散兵後來的際遇怎麼樣呢?在現今新竹金山面的義勇忠祠,就是祭祀著當初逃到竹塹,但是遭當地人殺害的河南兵。根據〈義勇忠公履歷錄〉的紀錄,當時被殺害的河南兵約有二十人,廟誌的記載上則是四十餘人,人數難以考證。
除此之外,也有較幸運的河南兵潛移到湳雅莊(今北區湳中里),形成「河南村」的聚落。相當巧合的是,在多年後,當地也興建了名為「荷蘭村」的集合式住宅。不過,該集合式住宅取名原因乃是因為當地在興建大樓前的確是荷蘭籍工程師宿舍,和「河南兵」關係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