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創賣店到移動藝術教室
從臺中移居並生根南庄的劉英華,過去在臺中擔任平面視覺設計師,10 多年前經由旅遊愛上了南庄山城慢活的生活感,決定辭去工作移居此地,展開與地方的人生新篇章。2015 年,劉英華先是開設了南庄第一家文創禮品店「好客在一起」,製作出獲獎無數的文創禮品,向遊客介紹南庄的趣味和美好之餘,小小的店面也成了當地長輩們出入聚集的空間,為長輩設計的畫畫課也在此開張,鼓勵長輩走出家門。南庄與許多農村一樣面臨著青年流失與人口老化的問題。劉英華來到地方後,與一群關注樂齡議題、各具專長的夥伴組成樂齡師資團隊,致力走訪偏鄉校園與社區推動樂齡活動,提升長輩的社區參與度,減緩失智加重的社區醫療負擔。因緣際會下,他也受邀參與鄰近大專的社會責任實踐計畫,規劃融合老年醫療照顧與青銀藝術共創的課程。隨著計畫延續五年,阿婆們在大專生志工的陪伴下不僅完成多檔創作與成果展,更與學生們結下新的祖孫情,逐漸流露出自信與活力。這項計畫後促成「台灣銀粉村環境藝術協會」成立,結合醫護、社工、藝術等專業人才,提供客製化課程,希望延續長輩的健康與笑顏,擴大樂齡行動的版圖。其中劉英華帶領的移動藝術教室,近年走訪竹南、三灣、南庄、獅潭、大湖等地,將美感與頑心帶進長輩所在的地方。
高齡藝術家的課程設計學
作為設計師的劉英華,感嘆許多社區的創作能量被一次性的美勞課程埋沒,他始終相信,須將創作目標提升至能夠展覽或轉譯為文創商品的質量,才能真正透過藝術,帶來改變。因此他帶領的課程多是二至三個月的創作計畫,依據各地關懷據點、長照據點的計畫內容,陪伴長輩繪出家鄉的物事和記憶中的風景。不過長輩畢竟未受過完整的美術訓練,如何帶他們畫得開心又有成就感呢?在創作題材上,劉英華一面借用名畫的風格美感,一面從阿公阿婆的生活經驗尋求靈感。為了尋找長輩共鳴的題材,他笑說自己常像偵探,在開課前深入調查農村長輩的一日生活。過去曾以梵谷星夜畫風,呈現南庄景點的四季風景;去年更推出草間彌生風格靜物畫,色彩紛陳的瓜類,取材自每天例行照護農園的阿婆日常。他打趣地透露,下次的主題打算挑戰以「野獸派」畫風,演繹阿公阿婆身邊的貓貓狗狗。
除了題材,課程在創作技法與色彩呈現上,也處處有劉英華發揮美學品味的設計。細看長輩的作品,將發現看似連綿的線條是以無數小點構成,這是考量長輩容易手抖而導入的「點畫」技巧,保留著高齡藝術家的獨特筆觸;在繽紛卻不失衡的色彩表現背後,也融入色彩設計的專業,每次作畫的冷暖用色,皆經過初步篩選才讓長輩選擇,造就作品之間視覺上的完整和一致,同時保有繪者各自的風格。劉英華說:「做設計者最 care 的部分就是要與眾不同。所以當我拿出一張照片,如果能讓大家看這張圖,畫出不同的畫,變成不同的作品,我就覺得哇! 挑戰性和成就感非常高。」
有趣的是,教室裡專注作畫的身影多是女性,過去不時有聲音質疑怎麼不見男性的參與?但劉英華認為長輩各有貢獻,相對坐不住的阿公們,每當劉英華登門拜訪,幾杯茶的時間,那些被時光掩埋的往事便慢慢浮現,這些閒話家常也成為創作題材的線索,由阿婆們將塵封的故事化為紙上記憶。劉英華悉心的觀察與傾聽,不僅造就真正與眾不同的藝術,更在成為某種意義上,促成阿公阿婆的共創。
用藝術讓村落永續流動
如今一週五天移動在客庄、閩南村落、原住民聚落間教課的劉英華,除了偶爾語言錯頻,逗得長輩們哈哈大笑,他也持續進修社工專業,摸索高齡村落永續發展的方法。最近對於「永續」這個說來容易、做來難的概念,劉英華有了新的體悟:「我發現永續就是一些生活的堆疊。那如何把這些堆疊的東西,透過媒介與創意,引入資源,把它呈現出來?」面對這個問題,劉英華十年來在村落間以藝術為媒介,儲備高齡藝術家的創意能量成為連接村落內外的資源,似乎是最好的回答。而劉英華接著說:「然後這一群人會變成新的一群人。」就像現在他有意識地在各班培育較積極的媽媽成為輔助課程進行的藝術教練,也是期待有朝一日能誕生獨當一面的老師,帶領自己的社區畫出往後的新頁。從村落到展場,讓偏鄉高齡被看見
阿公阿婆們共創的藝術作品,現在成為南庄的地景、繪本、文創商品,吸引了許多報導與遊客前來觀賞。長輩們感受到自己的創作被看見,不僅變得更加健康有自信,更是經由呼應大眾熟知風格的畫作,找到與中青世代對話的共同語言。這些創作資源,又進一步成為文化傳承的媒介,帶進小學說故事、成為導覽旅行的亮點,縫補起地方文化的斷層。對於劉英華來說,藝術從來就不是目的,而是連結起世代對話的媒介,他也期待有一天能攜手長輩走進城市的展場,讓更多青年藉由展覽認識到偏鄉高齡人口老化的問題,引動更多「頑」心注入,引動獨具創意的樂齡新可能。

瀏覽其他精采文章,了解臺灣文化脈動!